加强重点领域保障,用足用好政策促消费,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市财政局局长孙鹏表示,2025年要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全市经济在提质增量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2月18日,在周口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孙鹏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以书面形式向大会提交的《关于周口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作出上述表述。
2024预算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指导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进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在此基础上,全市财政运行总体平稳。
一般公共预算
全市收入完成211.9亿元,增长4.8%,增幅居省辖市第1位。税收占比60.1%。支出完成691.9亿元。
中心城区(含淮阳区、川汇区、临港开发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下同)收入完成66.3亿元,增长1.9%,税收占比62.9%。支出完成233.9亿元。
市级(含临港开发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下同)收入完成36.1亿元。税收占比65.2%。支出完成139.9亿元。临港开发区收入完成5.5亿元,为预算的100.4%,增长8.4%。支出完成5.2亿元;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收入完成5.6亿元,为预算的100.3%,增长10.3%。支出完成11.9亿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
全市收入完成79.6亿元。支出完成226.9亿元。
市级 收入完成18亿元。支出完成67.4亿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全市收入完成2.8亿元,增长27.3%。支出完成250万元。
市级收入完成2.7亿元,增长35%。全部调入一般预算统筹使用。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市收入完成226.8亿元,增长8.1%。支出完成211亿元,增长6.7%。年末滚存结余195亿元。
市级收入完成183.7亿元,增长3%。支出完成177.8亿元,为预算的99.4%,增长1.6%。年末滚存结余95.9亿元。
2024年落实市人大决议和主要财政工作情况
精准施策,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2024年市本级共拨付资金25.6亿元,支持了沙颍河综合治理三期、关帝庙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科教东路新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夯实经济发展后劲。
●全面落实“两重”“两新”政策。争取“两重”资金4.4亿元,支持“两重”项目19个。争取“两新”资金7.2亿元,支持新能源城市公交车更新换代和企业设备更新,推动汽车置换更新、家电以旧换新等工作顺利开展。
●推动企业创新产业升级。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18亿元。投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3171万元。
●充分发挥“政采贷”作用。2024年“政采贷”合同融资7家金融机构,累计为186家中小微企业融资236笔,融资金额3.9亿元。
扛牢责任,全力支持做好“三农”工作。全市农林水支出101亿元。
●粮食安全有效保障。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4.7亿元,支持全市新建和提升高标准农田19万亩。筹措资金14.6亿元落实惠农补贴,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1.5亿元,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3.1亿元。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2024年共投入衔接资金19.1亿元,为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统筹财政资金6.9亿元,大力支持“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等。
加大投入,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市民生支出532.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7%。
●坚决兜牢“三保”底线。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2024年预算编制一般性项目支出均压减10%以上。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9.8亿元。发放见习补贴608.5万元。
●积极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全市教育支出完成134.3亿元,同比增长3.2%。全市卫生健康支出完成103.7亿元,支持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人均标准提高30元。
●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提高72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提高132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
防控风险,坚决守住发展安全底线。
●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有力。
●企业清欠任务圆满完成。
●国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规范高效,持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2024年各级政府预算和所有预算单位全部按时公开。
●持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实现了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预算单位自评“两个全覆盖”。
●不断加大财会监督力度。深入推进财政系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排查整改各类问题252个。
●着力优化财政营商环境。我市经验在“营商环境看河南”栏目作为先进典型宣传报道,荣获全国“政府采购创新制度”奖。
2025预算草案情况
2025年市级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按照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聚焦“四高四争先”,围绕建设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以“十二个紧盯”促发展,以“五个清单”抓项目,以农业强市“七个专项行动”强基础,加强重点领域保障,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加强地方债务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提升资金使用绩效,落实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部署,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做好2025年预算编制工作,重点把握六个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安排预算。二是坚持创新引领,推进零基预算。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增强保障能力。四是坚持依法依规,硬化预算约束。五是坚持讲求绩效,提高资金效益。六是坚持底线思维,切实防范风险。
一般公共预算
代编全市收入预算安排222.5亿元,增长5%。支出预算716.1亿元,增长3.5%。
中心城区收入预算安排69.8亿元,增长5.3%。支出预算安排213.9亿元,增长2%。
市级收入预算安排38.1亿元,增长5.3%。支出预算总计安排152.2亿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
代编全市收入预算安排109.8亿元,增长37.8%,支出预算安排171.9亿元。
市级收入预算安排64.2亿元。支出预算总计安排64.2亿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代编全市收入预算安排2亿元。支出预算安排1亿元。剩余资金调入一般预算统筹使用。
市级收入预算安排2亿元。支出预算安排1亿元。剩余资金调入一般预算统筹使用。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代编全市2025年收入预算安排238.6亿元,支出预算安排224.4亿元,当年结余14.2亿元,加上上年结余195.1亿元,年末滚存结余209.3亿元。
2025年市级收入预算安排192.6亿元,支出预算安排187.6亿元,当年收支结余5亿元,加上上年结余95.8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00.8亿元。
2025年财政工作将聚焦哪些方面着力?报告“划出重点”。
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用足用好政策促消费。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延续政策,落实地方支出责任,扩大住房、汽车、家居、电子产品消费,提升零售、餐饮消费,挖掘文旅消费潜力,带动多领域消费增长。
●扩大有效投资增效益。加大力度争取上级项目资金,用好专项债券配套市场化融资和用作项目资本金政策,充分发挥专项债券扩投资稳增长作用。
●培育市场主体激活力。持续优化财政领域营商环境,落实支持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立足财政职能,抢抓政策机遇,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为重大项目建设做好服务保障。助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
●支持临港经济发展。统筹整合资金,支持完善周口港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周口中心港集装箱运输企业、航线等补贴力度。落实对港口集装箱疏运货车在市域内高速通行费减免政策。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市级安排工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落实工业强市战略。支持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加速集聚、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市级安排科技强市创新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支持国家高新区、省级高新区建设。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全面发展社会民生事业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优化财政支持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多渠道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支持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加强重点群体和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支持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免费开放,支持体育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教育投入机制。落实好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好生均拨款制度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学前教育普惠扩容。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攻坚。落实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和水环境生态财政补偿机制。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财税支持政策,支持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全力推进农业强市建设
●提升保障粮食安全能力。支持建立一批百亩试验区、千亩攻关区、万亩示范区。落实好各项惠农补贴政策,用好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政策。
●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实施帮扶产业项目“四个一批”行动,切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发展。深入实施农业强市“七个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五星”支部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记者 李艳华 苑美丽 何晴 黄佳 李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