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6亿斤!稳居河南全省第一!
近日,国家统计局周口调查队传来重磅消息,2020年,河南周口粮食又一个丰收年,总产量首次跨越185亿斤台阶 。数据显示,2004年至今,周口粮食生产已经连续17年丰产。
“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
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近年来,周口市委、市政府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加快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地落实。由于粮食生产的卓越表现,周口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市等荣誉称号,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
周粮何以连年丰产,记者近日进行了探访,力求解读其蕴藏的深层密码。
田“慧”地“聪” 农茂粮丰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
全国粮食看河南,河南粮食看周口。国家统计局周口调查队农业农村调查科科长梁旭升介绍,周口粮食产量已经连续三年稳定在180亿斤以上,2020年,总产量约占河南全省的14%,占全国的14‰。
近些年来,周口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让农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你看我种的地多‘聪明’,点一下屏幕就能排查出干旱地块,就能自动浇水、施肥。”近日,记者来到商水县张庄乡南陵村,见到种粮大户邱守先时 ,邱守先说。
自从流转承包的2100多亩地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后,他在家就能实现“云种地”。
走进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记者看到,打开管理平台,便可对覆盖区域的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病虫害等情况了如指掌,并且能够实时调度处理,通过使用水肥一体智能化灌溉等技术,提高了作物品质,实现了增产增收……
周口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十二五”以来,周口全市累计投入资金90多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约800万亩,计划到2025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
河南周口,正在努力走出一条传统农业大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统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强市的路子。
良种辈出 “芯”花怒放
种子是农业发展的“芯片”。
近日,在周口市农业科学院,记者见到了该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韩玉林。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该院首批培育出的4个品种使周口小麦产量首次实现历史性突破,小麦单产从每亩一百多公斤提高到三四百公斤。
上世纪90年代前期,“周麦9号”的诞生让周口小麦育种技术一步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平均亩产506.9公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该院先后培育出小麦、大豆、玉米、花生、芝麻等农作物新品种63个,其中国审农作物新品种20个、省审新品种43个,先后获得各级成果奖19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者金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该院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至豫、皖、苏等8个省市,产生社会经济效益500亿元。
2014年,国审“周麦27”创造了国内冬小麦单产821.71公斤的最高纪录。国审“周麦36”创造了国内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千亩方高产纪录。国审“周麦22”创造了国内千亩高产示范方实收最高亩产纪录,连续三年成为河南省第一大、全国第二大推广品种。
近几年,该院农业专家们研究的几个新品系正在致力于让人们吃得更加健康。
创新合作 “钱”程似锦
已实行近40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也正在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如何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的跨越?农业合作社是最好的出路。
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利用高标准农田便于规模化生产的优势,不断引导农业生产向机械化、专业化、市场化转变。他的合作社不仅以土地托管、代耕代种服务闻名全国,还被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他们推行的整村“土地托管”服务新模式让农民土地“钱”程似锦。
针对当地农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口多,“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突出,合作社创造性地开展了“合作社+合作社技术人才(农技专业毕业生)+村集体+农户”整村“土地托管”服务新模式,把原来的托管分红模式:合作社70%、村集体30%变成合作社40%、村集体30%、合作社技术人才30%的新模式,合作社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土地耕种效果也得到相应提升。同时,由于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粮食售价较高,购买农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对于农户来讲,合作社托管的土地比农户自己耕种要增收400元左右。
在邱守先的枫未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了解到,合作社推行的整村“土地流转”新模式也让农村土地“钱”途无量。合作社开展了“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整村“土地流转”模式。流转来的土地经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同样达到“一降两升三收益”的多赢局面。邱守先介绍,之前,农户个人的土地每亩灌溉、深耕、打药每次成本分别在70元、45元、10元左右,而高标准农田每亩需要成本分别为5元、25元、5元左右。“再说产量吧,就拿2020年的小麦来说,个体农户每亩产量约500公斤,而我的合作社小麦产量每亩650公斤左右。”邱守先说,从节能增效和增产增效等方面综合测算,高标准农田与普通农田相比每亩地每年能增加收入800元左右。由于高标准农田效益的提高,农民得到的土地租金也较为可观。“我们合作社的土地每亩每年租金1000元,可普通个体农户租地租金只在400元左右。”邱守先说。
目前,周口市已发展农民合作社22689家,拥有国家级示范社47家、省级示范社84家、市级示范社221家。录入规模农业经营户及家庭农场达35238家。土地流转面积328.6万亩,托管面积300多万亩。
农民合作社,迈出了周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
农机农技 双重“引擎”
现代农业的发展,让原始农机具退出历史舞台。
说起自己的农用植保有人驾驶直升机,刘天华说,人工打药时,壮劳力一天最多只能打药10亩地,飞机打药省时省力效果好,1小时能打2000多亩。如今,他的合作社拥有各种先进农机具300多台(套)。
优良的农机装备保证了农机作业水平持续提高。目前,周口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小麦播种、收割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8%、99%,玉米播种、收获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1.7%、94%。
周口,在耕作方式这场“革命”中走在了前头,“机器”在农业发展中唱了主角。
周口市粮食丰产的背后,农业技术也是立了大功的。
“加强土地深耕深松,对土地丰产的贡献率在5%到10%之间。”周口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副站长杜成喜介绍,周口市测土配方覆盖率在90%以上,每年在2000万亩次以上,配方施肥对粮食丰产的贡献率在10%以上。
“我们在全市建了140多个基层病虫害测报网点,采用多种办法实施监测。”周口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站长张东良介绍,实施监测的同时,植保植检站全年为群众开展技术服务,做好专业化统防统治,尽量减少病虫危害,为周粮丰产保驾护航。
近年来,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周口持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