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见字如面”到万物互联——新中国成立70年我市网络通信发展综述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19-08-26 08:35:08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三哥,你干吗呢?天气凉了,多注意身体啊……”8月11日上午,家住中心城区庆丰路中段的赵绍武老人拿着手机和远在湖北襄樊的堂哥视频。

自从用上了智能手机,学会了用微信视频聊天后,今年78岁的赵绍武几乎每周都会和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堂哥“面对面”聊一会儿。除此之外,他每天还会在手机上看看新闻,和小辈们在微信里“互动”,有说有笑,彼此间感情联系得更紧密、更亲近,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这只是我市网络通信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网络通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近处靠吼、远处靠走”到“一机在手、万事皆知”,从“鸿雁传书”到微信即时聊天,随着科技进步,网络通信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遥远的距离不再是问题,使得时空变得更小、生活节奏变得更快,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千里思念一“信”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书信便是人们最传统的交流方式。它满载相思,向相隔千山万水的亲人、爱人、友人分享喜悦,慰藉安康。

书信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千年演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完善邮政制度,书信也逐渐成为人们通信的主要方式。几分钱的邮票,数日等待的时光,承载着一家人的期望,实现着情感的传递。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书信是我市群众最常用的联系方式,但是寄信、收信却颇费周章。赵绍武回忆说,寄信得去乡镇邮电所或县城邮电局,村上是不可以寄信的。收信的方式相对灵活,收信地址写到单位的,由邮递员每天直接送到相应单位自取;而写到村庄的,邮递员则每三天或一个星期送一次到大队部,再由收信人自己来取或者靠同村“顺路人”捎回去。这样下来,一封信从寄出到收阅,快则十天,慢则半月二十天。

“我是1959年的兵,在部队20年与家人联系主要靠书信。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往老家寄信,告诉家人在部队的近况,并将在部队省下的补贴寄回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于赵绍武而言,书信是缓解乡愁又饱含亲情的家书,承载着他对家乡浓浓的思念。

每封信件顺利送达的背后靠的是四通八达的邮路。新中国成立前,邮件运投主要靠人背肩挑,步行传递。新中国成立后,邮政通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逐步形成由省内邮路、农村邮路、市内邮路及邮政局(所)组成的邮政通信网。1951年,我市开始使用自行车运送邮件,当年配置自行车76辆。此后,主要邮路邮件除委托运输部门运送外,均使用自行车完成。1960年,自行车达359辆,农村投递及城市投递全部改用自行车,步班投运的历史从此结束。1991年后,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运邮发展迅速,使用了30余年的传统步班邮路取消。1998年11月5日,邮政、电信分营,我市邮政部门依托国道106线、311线的优势,不断拓展邮政网络覆盖范围。2005年年底,邮政网络覆盖全市,服务面积11959平方公里,全市邮政汽车增至121辆。2006年10月9日是第37届世界邮政日。为减轻投递员的投递难度和工作量、缩短投递时限,周口市邮政局为全市132条城区投递段道配备了200辆电动车。

这一天,城市段道投递员结束了人力自行车投递的历史,实现了城区投递电动化,由此成为全国第三家、河南省首家电动车投递单位。之后,随着电话的普及,书信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不再是人与人之间最普通的通信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还有一种传递信息的方式,那就是发电报。”赵绍武介绍,电报与书信相比,大大加快了家人、朋友间的联络速度。但是,其费用“奢侈”且叙事难以翔实,所以人们只在遇事紧急时才会给对方发电报。

据记载,周口电报的开办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开始为军事所用,以后逐渐开放到工商、民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通信网的不断扩大、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报业务量逐渐扩大。1952年达1.52万份,1957年上升到2.62万份,1958年在“大跃进”形势下,电报业务量猛增到5.67万份。此后,电报业务量持续增长,1988年首次突破百万份大关,达1000008份。1989年后,随着电话的涌现,电报用户量有所减少。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市陆续开办了“鲜花礼仪电报”“庆贺电报”“吊唁电报”等电报新业务,但怎奈大势已去,电报业务量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年,电报业务量为3.26万份;1997年,电报业务量为2.10万份;1998年,电报业务量为1.63万份;2000年,电报业务量为1.19万份;2005年,电报业务量为971份;到2008年底,电报业务量仅有113份。之后,电报业务量少之又少。2009年,电报业务正式退出我市通信行列。

固话“走”进百姓家

“1978年前,各县使用的都是磁石人工交换机。它不像现在的自动电话那样直接拨号就能打通,而是要打到邮电局的总机,再由话务员转接,才能和对方通话。”周口市邮政局退休干部胡天禧回忆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电话电路非常少,且设备落后,通话质量差,打个电话要等很长时间。

在周口邮电部门工作了40年的胡天禧,亲眼见证了网络通信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正在编撰《周口联通志》。

胡天禧说,早期的人工接续式电话,俗称“摇把子”电话(磁石电话),属第一代电话机。使用这种话机打电话时,用手摇微型发电机发出电信号呼叫总机,经过对话总机转接到呼叫方号码,这样才能进行通话。

“那时候不要说长途电话,就是县与县之间通个电话,可能中间要通过三五个话务员转接,中间还要喊被叫人。”胡天禧回忆,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通讯设备才得以改善。

1992年10月17日,我市县以上城市电话实现交换自动化,甩掉了“摇把子”电话。同年12月31日,川汇区、扶沟县率先开通程控电话,拉开了程控电话建设的帷幕。1995年底,本地电话实现城乡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目标,陆续进入国内国际自动电话网。此后,本地电话、长途电话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年,全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比1991年增加11244门,一年的净增量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2年的发展规模。1995年10月15日零时,本地电话网正式开通运行,全区市话号码由6位升为7位,长途区号统一使用0394。12月31日,周口地区长途程控交换中心开通,全区电话全部进入国内国际自动电话网。程控电话的开通使用,使市话业务开始向多功能、高层次、多样化发展,转移呼叫、闹钟服务、免打扰服务及缩位编号、传真、低速数据通信、电话信息服务等业务相继开办。为了方便广大用户查询电话号码,1996年10月18日,114集中查号系统投入使用。

从一封信邮寄十天半个月,到拍电报说不了几个字,再到实时连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电话,老百姓头一次直观地感受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进步,钱袋子鼓起来之后,装电话一时成了很多家庭的最高追求。但是由于安装及通话的费用昂贵,能用上固定电话的家庭并不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固定电话终于在普通家庭普及开来。这时候的固话变成了大家所熟悉的按键式,还可以显示来电记录。

1994年,赵绍武所在的单位统一安装固定电话,初装费比个人单独安装优惠好多。得到消息后,赵绍武当即报了名,花了4600元安装了家里的第一部固定电话。“当时我们那一批安装电话的有五六十人,初装费相当于我半年的工资。”提起安装固定电话的情景,赵绍武老人记忆犹新。

2000年以后,家庭安装固定电话的门槛进一步降低,通话资费也越来越便宜,固定电话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拥有一部固定电话已不再是梦想。

2005年,周口市内固定电话发展到顶峰,用户达101.63万户。但受“大哥大”、宽带等多种通信方式快速发展的影响,从2005年以后,固定电话安装开始呈下降趋势,2007年90.31万户,2008年53.97万户,2011年38.58万户。之后,安装固定电话的用户越来越少。

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商品经济发展提速,为了更好地方便群众,我市从1991开始在增设了有人值守的公用电话之外,又增加了无人值守的磁卡电话。磁卡电话是一种新颖的公用电话,用户只要将预先购买的特制磁性卡片插入专用的磁卡电话机,即可拨打通话。由于磁卡电话具有普通投币式公用电话一系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所以广泛应用在车站、商店、医院、繁华街区等公共场合。至1995年,公用电话达846部。1998年,我市在学校、商店、宾馆、广场、医院以及人流比较密集的道路上安装磁卡电话上千部。2000年,公用电话达4800部。之后,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公用电话淡出人们的视线。

“大哥大”开启移动通信时代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周口地区通信较为落后的情况下,无线寻呼机(BP机)作为一种时髦的通讯工具闯入了大众的视野。走在大街上,只要腰别BP机总能吸引众人的目光,当BP机发出美妙的“滴滴”声时,更是让周围人羡慕不已。也是从那时候开始,“随时随地找到你”的时代开始了。

1992年11月23日,川汇区率先开办汉字/数码无线寻呼业务。当年,发展无线寻呼用户975户。1993年,商水县、沈丘县、鹿邑县、项城市、扶沟县、太康县、郸城县等地相继开办无线寻呼业务,全年我市实现无线寻呼业务全覆盖。1998年12月9日,无线寻呼业务从邮电部门剥离,成立河南国信寻呼有限责任公司周口分公司。同年,无线寻呼设备系统容量达30万户,无线寻呼用户9.89万户。之后,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通信手段不断涌现,无线寻呼机已不能满足人们通信的需求,无线寻呼用户开始逐年大量下降。2002年初,周口寻呼台撤销,周口无线寻呼业务交由郑州无线寻呼台办理,2005年后寻呼业务退出市场。

“与其他通信工具相比,BP机可谓是‘昙花一现’。”胡天禧说,在BP机兴起不久,一种被称为“大哥大”的移动电话悄然走进人们的视野。

1993年,我市第一个模拟移动通信基站开通,标志着移动通信事业就此起步。同年,“大哥大”业务开办。但由于其设备成本高,电话体积重量大,像砖头一样,携带很不方便,且价格昂贵,每部手机要上万元甚至几万元,一般群众只能“望机兴叹”,只有一小部分私营企业主或领导干部使用,移动电话成了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当年用户仅有130户。

“‘大哥大’依托的是1G网络,即模拟信号传输的通讯网络,通话质量比较差,通话时声音不逼真、不细腻。”胡天禧说,由于诸多缺点加上昂贵的价格,“大哥大”很快被淘汰,2G移动通信设备开始风靡。

与1G相比,2G移动通信的成本相对减小,手机价格是“大哥大”的一半,功能更多,除了能进行语音通信以外,还增加了彩信、彩铃、移动梦网等在内的新业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信息生活。

万物互联迈进“智慧生活”

就在人们对2G移动通信的热度还没有减退的时候,3G移动通信开始商用。3G是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除了具有语音通信和数据传输的功能以外,还能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相对2G移动通信技术,人们可以享用到更高频宽、更加稳定、更加快捷的数据传输速率。

3G手机也较初期的手机,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由按键型变为触摸型,并且彩色显示,除了能完成高质量的日常通信外,还能进行多媒体通信,用户可以在3G手机的触摸显示屏上直接写字、绘图,并将其传送另一个手机,也可传给另一台电脑,或从电脑中下载某些信息。

在胡天禧主编的《周口联通志》中,记者看到,2009年,3G用户净增1.58万户。2013年,3G用户达210万户。“数字城管”“社会化综合治理”“视讯通”“平安城市”“智能楼宇”“政务云”“交通云”“农业云”“电子政务网”等一批智能办公项目相继建成,并向县、乡延伸。“移动审批”“手机办公”等客户端在各部门被推广使用。

2013年8月21日,随着覆盖周口师范学院教学楼和宿舍楼的6座TD-LTE基站和易天国际广场演示厅TD-LTE室分系统的成功开通,标志着周口进入4G时代,周口移动成为我市率先开通4G网络的通信运营商。4G作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利用其每秒百兆的网速、丰富多彩的应用、合适实用的资费,为周口市民带来了办公、生活、娱乐的全新体验。

“不好意思,我没带现金,可以扫码支付吗”“支付宝、微信都行,你看扫哪个”,在周口,大到商场小到商贩,这样的付款方式随处可见。

现如今,市民足不出户即可通晓天下;借助网络通信技术在家即可购买到心仪的商品;借助高清视频等通讯手段,即可与地球另一端的亲人“面对面”地交谈;还可以进入网络游戏,体验里面的惊险与浪漫……

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网络通信的变化,赵绍武深有体会。他说,1994年底,因为工作需要他花了2400元购买了第一部手机,不但是黑白屏的,而且只能接打电话和发短消息。后来,又购买了按键型彩屏手机、触摸屏彩屏手机。2015年,女儿为他购买了一部智能机,并为他申请了微信。“真没想到手机的功能这么强大,不仅能看新闻、看电视,还能和遥远的亲人视频说话。不出门就能‘逛’遍世界,这在以前哪敢想啊。”赵绍武说。

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数据通信业务开始广泛应用于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1996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NET)周口节点建成,分别上联至骨干节点郑州和洛阳,最初最多容纳64人同时在线,用户上网通过电话拨号方式入网。1999年底,各县市开通本地信息港。同时,网吧业务发展加快,促进了互联网用户的增长,年末IP网拨号注册用户6028户。当年,周口地区第一个综合性门户网站——周口信息港正式成立,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随着网上内容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宽带的需求越来越高,2001年,周口市开始建设宽带IP网,采用ADSL和LAN两种接入方式,从此宽带互联网时代真正来临。2005年,全市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71万户。

互联网不仅是城市人离不开的朋友,同样也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并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国家政策、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等,从而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尽快走上致富的道路。

西华县合盛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互联网的受益者。自从他们的水果信息上网后,足不出户就把现摘的水果销售到了全国各地。该合作社负责人和合胜告诉记者,通过与58同城、卖货郎、郑州百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抖音等电商平台合作,2017年他在网上销售大桃320多万元。在靠网络增收的同时,他还带动周边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周口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5.4万户,宽带用户17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692万户,其中4G用户397万户。

七十年物转星移。如今,以全球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人类交往的距离,把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国家进入了信息时代、电脑时代、互联网时代,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费用,使人们的联系更方便、交流更顺畅、沟通更及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5G将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让大家零距离享受“智慧生活”带来的便利。记者 窦娜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