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里-明道宫
来源: 政府站群服务中心 时间: 2024-09-18 08:30:53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明道宫鸟瞰图

老君台

  明道宫位于周口市鹿邑县东北端,是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教创始人老子传道讲学而修建的建筑群,距老子出生地约 10 里。根据光绪六年《清区志》的记载,明道宫始建于汉代,曾有多位皇帝来此游览。宫门上方的 "明道宫 "牌匾是宋真宗所题,意为 “真理显现之地

  明道宫,坐落在升仙台前,原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太清坛。到唐时,以升仙台为中心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虽后多毁于战火,但对明道宫的城湖秋月,自古以来就有诗句记载,前有“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的质朴赞叹,后有“搔首白云连紫气,溶溶宛在水中央”的赤诚歌咏。如今明道宫景区以鹿邑县城紫气大道为界分为两部分,紫气大道南为弘道苑,北为明道宫,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景区内主要有弘道苑、众妙之门牌坊、迎禧殿、玄元殿、文昌阁、藏经阁、享殿、升仙台等建筑构成。

  行至明道宫历史上一座古老的宫殿——迎禧殿。史书记载,宋真宗到太清宫朝拜老子后驻跸明道宫,就在此殿内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朝政,决策大事。因为有皇帝曾在此居住过,鹿邑的老百姓直到今天仍把明道宫称为“东皇城”。明道宫原为紫极宫,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皇帝亲自来鹿邑祭拜老子,就住在紫极宫中的迎禧殿里。一次夜游时,宋真宗思绪万千,当即提笔挥毫写下了“明道宫”三个字,意为彰显道德、真理的地方。宋真宗为这座宫殿取明道宫之名,表明了其对老子思想真谛的贯彻。

  越过以《道德经》语意而取的崇道亭、尚德亭、抱朴亭、守素亭,便来到了以青石为基、汉白玉为栏的八卦台。据当地人介绍,八卦台围栏上的图案,是传说中的“八仙过海”时使用的法器。栏杆的三层设计,代表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宫内的两颗皂角树也常为当地人津津乐道。人们认为,老子讲求阴阳和谐与统一,宫内这两株皂角树一株为阴,一株为阳。一个挺拔向上,一个悠悠下垂;一个跃跃欲试,一个含情脉脉;一个犹赳赳武夫,一个如窈窕淑女,俨然一对不离不弃、生死相随的恩爱夫妻。西边的一株“女树”每逢春天便繁花似锦,到了秋天却无果实可采;东边的一株“男树”则春天无花无卉,到了秋天却果实累累,真切地印证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

  穿过八卦台,眼前这座恢宏的大殿就是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复建的玄元殿。玄远殿是明道宫建筑群中最大的宫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拜老子为始祖,尊老子生地鹿邑为其祖庭,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后人就建玄元殿予以纪念。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从这里孕育产生并发扬光大的。玄元殿内的一座老子青铜坐像引人侧目。只见老子手拿如意钩,衣带飘逸,上饰有仙鹤寿桃和商周青铜器常用的变形龙纹,其安详飘逸的神态让人联想到老子在《道德经》中写下的“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经过古时向老子行祭拜礼的“享殿”,便见到了明道宫建筑群中唯一现存的古建筑——老君台,又名升仙台。据有关专家考证,按中国秦汉时期建台的旧制,它最初应是同陕西黄陵的武仙台、河北临漳曹操修的铜雀台是一个时期,也就是说应是建于两汉时期。此台高有8.84米,台底面积765平方米,整个台体呈二十五边形,以古式青砖堆砌,周围立垛口女儿墙,是河南省保存较为完整的高台建筑之一,居高临下,雄伟壮观。

  老君台大殿正殿三间,东西偏殿各一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檐柱、斗拱,内部梁柱为砌上明造。清风徐来,白云轻飘,在青翠茂盛的百年松柏树下,善男信女在台上大殿上香、跪拜、祈福。传说老子就是在此台上羽化升仙的,实际上,因古人有筑坛讲学的传统,因此,此台是为纪念老子晚年在这里聚徒讲学而修筑的。据相关资料记载,因周室“宫廷”动乱,老子受王子朝(即姬朝)“谋位未成、携书赴楚”(楚国的都城为郢,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的牵连,被周悼王(姬猛)罢官。为了生计,老子回乡后便重操旧业,开办学馆。几年后,老子官复原职。后来,老子见周室衰微,自己年事已高,便蓬累而行,辞官归里,在县城东关(即今鹿邑明道宫中老君台)开馆讲学,传道授业。老子晚年在这里传播天下大道,宣讲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尊道贵德”“以百姓心为心”的深邃思想。

  据《史记》《孔子家语》等史料记载,孔子一生中曾数次问礼于老子。其中,第一次“问礼”是在周都洛邑。在与老子彻夜长谈后,孔子获益不浅,感叹不已。对弟子曰:“鸟,吾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吾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这便是“老子犹龙”的由来。老子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诸如杨朱、列御寇、庚桑子、文子等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都是老子的弟子。在老君台大殿前,就站立了四位老子的得意门生,他们分别是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不同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此外,相传老君台上的13株桧柏,是老子13位弟子转化而成,栖息在此陪伴老子。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恰似人间仙境。

  绕台一周,一个圆柱形的铁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它静静地站在进台处,守望着来来往往的善男信女。据了解,这根矗立在升仙台上的铁柱,是“柱下史之柱”,为纪念老子之物。据清《光绪鹿邑县志》记载:这根铁柱,“高八尺,围尺有八寸,旧志谓为唐时旧物”。相传,周天子上朝议事时,曾特旨恩准在朝堂内为老子立柱,好让老子倚柱记录。这样既减轻了老子记述的劳累,又表示了对史官的尊重。所以后人就称守藏室史官的老子为“柱下史”。这其中,大约也含有“苍天厚土,定于一柱”之意吧。

  关于老君台,还有一事——台墙上的弹痕至今仍是日军侵华的历史见证。1938年农历五月初四,一队日军从鹿邑城东营子寨向西开进,因为当时县城内并无高大建筑,加上老君台上古柏森森,非常引人注目。日军以为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事,就在县城东城墙上架上迫击炮,对老君台集中炮击,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附近的柏树上共中炮弹13发,机枪弹无数。炮弹穿过大殿山墙,有卡在梁架上,有落在了老君像的神龛上,有卡在了殿东柏树的树杈上,最后一发在修复老君台西南角地基时才被专家发现。神奇的是,13发炮弹一发未响。此事并非神话传说,在20世纪80年代,当年向老君台发射迫击炮弹的日本炮手带着一块“和平碑”来到了明道宫,向世人证实了此事。

责任编辑:王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