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流芳关帝庙(上)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16-07-28 09:44:40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在周口市川汇区沙颍河北岸,有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精巧,殿堂宏伟壮观,雕刻精湛瑰丽,装饰富丽华美。它就是有着300多年历史,在清康熙年间,由在周家口经商的山西、陕西商人集资兴建,被建筑学家誉为“豫东平原保存较好、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群”——周口关帝庙。它犹如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昔日周家口的繁荣和鼎盛。除此之外,周口关帝庙还流传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怒之下的经典杰作

  现在,沙颍河南岸的文化街,康熙年间曾叫关帝庙门街,是周家口历史上会馆最多的一条街。外省客商为联系商务、沟通信息方便,纷纷在周家口建立商会会馆,在关帝庙门街不到300米的街道上,分布着5座会馆。会馆是神灵崇拜和商业文化的结合,故很多会馆以“庙”相称。原来的川汇区第八中学就建在最早的(南岸)山陕会馆原址上,那是山陕商人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投资兴建的第一个山陕会馆。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世称“忠义”,被清朝加封为“护法神圣帝”,其生于山西蒲州,与山陕商人系同乡近邻,为纪念这位世人敬仰的“关圣帝”,山陕会馆又称关帝庙。

  当时,沙颍河上没有修桥,南北行人靠摆渡过河。由于交通不便,沙颍河北岸的山陕商人,每逢初一、十五常因烧不上第一炉香,与沙颍河南岸的山陕商人发生矛盾。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农历五月十三,沙颍河南北两岸的山陕商人筹备祭典议事时,矛盾激化。沙颍河北岸的山陕商人一怒之下,发誓要建一座规模更大的关帝庙。

  于是,沙颍河北岸的山陕商人开始集资购料、选址买地。集资款其中一部分由主持派人到各商号,让捐款者自己往账本上写,写多少,捐多少,这叫“布施银”,还有一部分是按生意大小摊派的“厘头银”,加在一起共有白银3万多两。建筑材料多是从山西运来的。山西人很会打算,比如盖庙用的琉璃瓦,他们从山西用驴驮着瓦来周家口,瓦作建庙用,驴在周家口卖掉,又可赚一笔钱。集资和购料都是比较顺利的,但买地时,出现了一件不称心的事情。这件事情影响了关帝庙几百年。

  沙颍河北岸的山陕商人选择了一块风水宝地,约30亩,北依文昌街,南临沙颍河,祥云瑞彩,钟灵毓秀。所有需要的土地,大部分都丈量过了,只有东南角(现周口关帝庙东南角)的一小片土地没有谈妥。如果把那一小片地也买过来,那建关帝庙的地块就是方方正正的了。这一小片土地的主人是当地人,本来就对外来的山陕商人有成见,因此死活不愿卖地。听到山陕商人一个劲儿地“鹅(我)给你说”,他就气不打一处来:“鹅、鹅,还扁嘴子哩。”无论怎么协商,他就是不愿卖地。这真是难住了沙颍河北岸的山陕商人。他们开始以为地的主人嫌给的钱少,就舍着钱往上砸,并承诺用三尺长的布袋装铜钱,在地面上平放着摆,把所要买的地摆满,以此作为地的价钱,但该地的主人还是不卖。后来,他们又提出将钱布袋立起来将要买的地摆满,不过,地的主人还是不答应卖。他们又提出用铜钱“灌缝”,就是用铜钱把钱袋之间的缝隙灌满,如此,地的主人还是不卖。最后,山陕商人提出加上个“小鬼戴帽”,即在每一个钱袋上放一个银元宝,地的主人始终是两个字:不卖,并且放话:“再多的钱,我也不卖。哪怕是在那里盖茅厕,放大粪,也不卖给你们。”

  无奈之下,沙颍河北岸的山陕商人建关帝庙时,只得将东围墙的南端向西倾斜,绕过这块令他们头痛的地。后来,这一小片地真的盖成了茅厕,一直延续了若干年,直到1998年秋整修关帝庙围墙时才拆掉,使关帝庙的外墙变得方正。

  康熙三十三年(1693年),沙颍河北岸的山陕商人开始了工程浩大的关帝庙建设,采湖广之秀木,运秦晋之砖石,请墨客画师,聘能工巧匠,历时159年,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扩建、重修,最终于咸丰二年(1852年)全部落成。整个古建筑群占地30余亩,为三进院落,照壁、山门、钟楼、鼓楼、铁旗杆、石碑坊、香亭、碑亭、飨殿、大殿、戏楼、拜殿、春秋阁由南向北依次建于中轴线上,前、中、后院楼廊殿阁140多间,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装饰富丽,工艺精湛,极富神韵。清代文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陈游纪胜》中欣然称赞:“关圣帝装塑威严,双石坊镂刻精妙,春秋阁飞檐建瓴,铁旗杆直插云霄,集公输之巧,荟冶炼之精……胜迹也!”

  耐人寻味的石雕画

  丰富的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使周口关帝庙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那些别出心裁、内容丰富、雕刻精细的石雕、木雕等装饰构件,更使周口关帝庙显得丰盈自然、别有韵味。

  周口关帝庙的石雕艺术堪称一绝,是其最重要的文化构成。周口关帝庙的石雕大部分分布在石牌坊、石柱础、石栏板和柱头上,其艺术形式多为圆雕、浮雕、透雕或半透雕。这些石雕内容或取材于神话传说、文人轶事,或来自成语故事、词语典故,或源于对生活的联想。如取材于杜牧《清明》中的“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在不足一平方尺的面积上,童子、老人、杏林、酒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知足常乐》画面表达的是“人家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担挑的”。此外,还有一些石雕取材于《精卫填海》《天下太平》《酌泉励心》《张良进履》等神话传说,并通过石刻匠人的巧妙组合,借助简洁却寓意丰富的石刻艺术表现形式,抒发了古人善良而又美好的愿望。

  周口关帝庙的石雕中有一幅雕画,所画之物,非狮非虎,非猫非犬,而是一只头上有角,身上有鳞,四肢短粗,掌爪各异,脸同狮虎,尾似蒲扇,回头望日,血口獠牙的怪物。这幅石雕画的来源还有一个典故。相传,弘治年间,姑苏城内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鼠灾,人们将此事称为“百万老鼠闹东吴”。这次鼠灾把粮食、衣物、箱柜、装饰等能吃的吃掉,能咬的咬烂,就连长州县(今苏州市吴县)公堂上悬挂的“明镜高悬”“日出东海”字画,也撕咬得一塌糊涂。鼠灾过后,长州知县派人去请著名书画家文徵明来家作画。文徵明正在吹箫,见衙门来人,放下玉管,听罢差人禀诉,摇头一笑说:“唐伯虎作画有三不画,吾有四不画,情绪不好不画,墨不浓不画,酒不足不画,逢单日不画。”

  听了差人的回禀,长州知县心想:“文徵明是一榜解元,强行是使不得的,还是礼贤下士登门拜访为好。”于是,他脱下官服,换上民装,到文府拜年。从初一到初三,长州知县连扑了3天空,问谁谁都不知文徵明到哪儿去了。长州知县无奈,只好派两位公差日夜在文家门口等候,直到正月十八午后,文徵明才回到府上。差人喜出望外,把老爷求画心切,3次登门恭请,备说原委。文徵明微微一笑,说:“亏得二位辛苦,县公诚心,又舍得纸墨银子,画非难也。今天日已过午,明天又逢单日,后天如若风和日丽,着来花轿一顶,四人开道,八人吹打,聘则往也。”

  正月二十,长州知县按照文徵明的意思,把他接到衙门,点香秉烛,备上美酒佳肴。席间,文徵明问道:“县公欲画何物?”知县用筷子在桌子上边画边说:“画猫比猫大,画犬比犬凶,画狮比狮小,画虎比虎猛,照此画来。”

  文徵明开怀畅饮,酒过六巡,起身来到画桌前,凝神静思,揣想画意,然后,在一张大纸上挥毫泼墨,画了一只体态臃肿,绿毛蓬蓬,四肢短粗,掌爪各异,下颌方阔,头顶椭圆,脸同狮虎,尾如蒲扇,眼似铜铃的怪物,此物歪头望着太阳,张着血盆大嘴,獠牙伸舌,一掌握着玉如意,一爪托着金元宝,一蹄蹬动摇钱树,一脚踩着灵芝草。画好后,知县连连说了几声“妙哉善出”,并高兴地问道:“文公,此物何名?”文徵明滑稽一笑,比划着说:“想吞天地日月,欲括万贯金银,狮虎望尘莫及,县公自悟芳名。”长州知县被弄得很尴尬,只有连连点头说:“是、是……”

  故事里讲的这幅画,与周口关帝庙的这幅石雕一模一样。当时,工匠们之所以选择这样一幅讽刺画作为石雕,就是比喻那些榨取民脂民膏的封建官老爷们与这只野兽一样,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想要,甚至连天上的太阳也想一口吞下,贪得无厌。于是,人们就给它送了个名号叫“贪”。这个故事不单单对官,对世人同样具有警示意义,为人,戒贪隐忍、知足常乐方能天地宽阔;经商,诚实守信、薄利多销才能天长地久。(王爱民)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