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周口》:《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来源: 政府站群服务中心 时间: 2023-08-10 11:42:04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本期撰稿人:宋丹丹 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李晓英 周口师范学院老子暨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在《道德经》中,老子往往采用极为抽象或模糊的语言来表述他对“道”的特性及功用阐释,这一章仍然有这样的特点。在描写大道的特性和功用上,老子用“大象”一词来定义“道”,用“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来表述“道”的特性,用“用之不足既”来强调“道”无穷无尽的功用。下面,就这一章,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是践行大道会带来什么效果。老子在开篇提到“执大象,天下往”,“大象”是什么?很显然,“大象”一词不是指动物园里的大象,而是“道”的化身,即大道之象。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以“象”来形容“道”的状态,比如“无物之象”(第十四章)、“其中有象”(第二十一章),包括后面第四十一章中的“大象无形”等等。可见,“大象”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形象的,当然这种形象自然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状态,简单来说,道的形象是没有具体形象、是无法描述的,是无象之象,所以“执大象”就是遵道而行、唯道是从。遵循并持守大道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呢?这就是老子紧接着所说的“往而不害,安平太”,意思是天下万事万物都来归附而不互相伤害,没有遗患,就会安乐太平。道的本质特征是“利而不害”,天下之所以往的主要依据就在这“不害”二字上。而所谓的“不害”,就是顺应自然、和而不同、共生共荣,遵循这个原则,万事万物才得以生存、发展、壮大。由此可见,“道”所体现出来的原则就是自然,从“道法自然”这一原则出发,老子之所以倡导君王要“清静无为”,就是对当时君王过于有为而导致人民不堪其扰的现实给予的一种反抗与抨击。对于掌管国家权力的君王来说,他有着一呼百应的地位,但如果他视人民生命如草芥,不尊重人民意愿,随意驱使并折腾百姓,相信没有人愿意生活在高压无序的混乱社会,这样的君王必然要遭到饱受战乱之苦、动荡之厄的百姓反抗。

  倘若君王践行道的原则,遵循“衣养万物”的大道,倾听百姓的心声,清静无为,百姓非但不受其害反而是尽享其利,生命、财产、安全、自由都有保障,这样自然有序的社会,谁不向往而归之呢?这便是“道法自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因此,君王处于领导之位,不可忘乎所以,不可随意发号施令,更不能强暴民意、一意孤行。要保持谦和不争,尤其是在“天下往”的时刻,更要对民意有一种敬畏的心态,因为真正的“天下往”是君王坚守规矩、以德服人,是民众人心的归附,绝非权力与地位所带来的虚假顺从。

  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周朝早期历史中一件比较重大的事件“古公迁岐”。古公亶父,原是一个周族的首领,在豳地发展农业,他生性宽厚善良,使百姓享有幸福的生活,得到了族人和当地百姓的一致拥护。当时在附近散居的戎狄部落,经常侵犯周族的领地,周族人非常愤怒,他们都想同戎狄人厮杀一场。但是古公对请战的人说:百姓拥立国君,是为了能安居乐业,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由我治理还是由戎狄治理,并没有什么区别。现在戎狄前来攻打,如果百姓为了接受我的治理而与戎狄开战,那肯定会死伤无数,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于是,他就带着家人和部分部属离开豳地,最后在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豳地的人民因为感念古公亶父的恩德,扶老携幼跟随他来到岐山。附近邦国闻听古公亶父是这样一位仁慈的明主后,也纷纷前来归附。古公亶父因其秉持大道,以谦下柔弱的态度得到天下人的归附,所以老子说的“执大象,天下往”就是指古公亶父这样的人。

  接下来,本章的第二个内容,老子从“道”的特性和功用方面,对持守大道带来“天下往”“安平太”这一效果进行了诠释。首先,老子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乐与饵,过客止”。当人们走到半道,听到动听的音乐、见到美味佳肴的时候,很难抵挡住诱惑,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此处的音乐和美食,显然都含有负面的意思,如《道德经》第十二章中的“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在这里,老子没有用“五味”而用一个“饵”字,恰恰就是以诱饵为喻,借指欲望引人。对应前文,在持守大道的路上,如果世人一味地贪执欲念、经不起诱惑,那么就会止步不前、与道无缘。反过来说,一切追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味觉刺激的方式,都脱离了真正的大道,但凡被欲望裹挟的东西必不能长久,只有自然朴质的大道才最平常也最恒久。这就是老子要讲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是如此平淡无奇,它没有神圣的外衣,没有诱人的许诺,它普通得甚至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庄子》外篇《知北游》中东郭子曾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回答:“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道”从来不与万物划清界限,它与物质同在,与时空同住,虽然是无形无状,但是却无所不在。

  与“乐与饵”这种有形具体的感知相比,“道”是寡淡无味的,它“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这正是“道”“无”方面的表现,而“用之不足既”既是老子理性的判断,又表现出“道”无限之有的特点。老子间接通过有和无的对比,告诉我们“道”与音乐美食不同,它既没有味道,也没有形状,更没有声音,引不起一般人的兴趣,可是“道”的作用非常巨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像我们生存离不开的空气、阳光、水一样,它们的最佳状态就是它们的无味无色状态,净气无味、明光无色、真水无香,大道的特性恰如这最佳的状态,它悄然无形,却能恩泽万物;它默不作声,却能引领万物,使得万物以生、万物以成,看似平淡虚无,往往最隽永,这就是“道”的功用:用之不足既。大道的无声运行孕育了春夏秋冬,孕育了山川河海,孕育了沉浮俯仰,孕育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道”,可谓是承揽了一切。所以,“道”,它“大象无形”,所以才“视之不足见”,它“大音希声”,所以才“听之不足闻”,它“无之以为用”,所以才“用之不足既”。

  老子的大道至理,对于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我们常说生活像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有时候平淡的日子过久了,总希望热闹一下,让生活有点激情和色彩,其实这点激情和色彩往往都是一种“过客止”的短暂行为,激情过后总要归于平静,还是平平淡淡的生活最平实也最长久,有道是“人间至味是清欢”,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平淡和平常。同样,在人生修养上,也要持守“淡”的滋味,能够甘于淡泊,才是为道为德的真功夫。

  总之,本章老子旨在说明,“道”像大象无形的风一样,弥漫在天地之间,虽然不如音乐和美食那样“足见”“足闻”,但正是这种平淡无奇的“道”,它的终极关怀始终与人们的生存相互贯通融会,人们从中体悟多少,就可以受用多少;践行多少,就可以获益多少。这也揭示出持守大道需一以贯之才是根本,切不可半途而废、舍本逐末,不可被眼前一时的名利、钱财和地位所诱惑、所止步,惟有常保一颗平常之心,方能领悟恬淡生活的宁静与祥和。(记者 黄佳 整理)

责任编辑:常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