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周口市推进一县一主业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通知
周政办〔2019〕5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周口市推进一县一主业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9年11月20日
周口市推进一县一主业三年行动计划
(2019—2021年)
为推进产业集聚、集约、特色发展,加快形成“一县一主业”良好发展格局,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四个着力”、打好“四张牌”,认真落实市委四届八次全会和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大力实施“一县一主业”发展战略,通过科学规划、遵循规律、整合提升,统筹推动各县(市、区)产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打造主业突出、配套协作、特色鲜明、品牌知名的产业基地,提升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扩大主导产业规模效益,推进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主导优先。每个县(市、区)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确定一个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产业基础好的县(市、区)可以确定两个主导产业,但要明确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
2.集群发展。各县(市、区)按照确定的主导产业,在全市范围内推动企业合理流动,构建起既竞争又合作的集群发展态势。企业和项目原则上按“一县一主业”规划进行布局。
3.链式发展。按照确定的主导产业,坚持全产业链发展。企业和项目之间要沿产业链延伸方向建立起相互配套、分工协作的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4.专业园区。以现有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按照“一县一主业”要求,积极建设专业园区,突出主导产业培育,逐步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配套企业为支撑的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态势。
5.开放合作。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强化招商引资。全市要树立“一盘棋”思想,新的招商引资项目要按照“一县一主业”布局进行摆放。
(三)发展目标
到2021年,各县(市、区)确定的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争取一批基础条件好的县(市、区)的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
二、发展重点
(一)市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以粮油精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要深化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和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的合作,打造粮油深加工中国食品制造示范基地。依托益海、鲁花、五得利、大用、娃哈哈等骨干企业,扩大食品行业体系规模,延长食品行业产业链条,力争到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要依托科信电缆、云泰电子、赛嘉电子等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进产品升级;积极打造杭萧钢构绿色装备产业园、科信电缆产业园等装备制造园区,力争到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
(二)川汇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建材产业要突出发展门业、板材及装配式建筑材料,着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门业、装配式建筑材料生产基地,全力推动板材行业工艺技术、行业管理、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要重点发展电缆、光缆产业,到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三)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临港物流和相关制造业,积极打造“装备制造园区、新型建材产业园区、保税及口岸功能园区、仓储物流园区、粮食食品产业园区”五大临港产业园区。充分发挥港口优势,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到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
(四)商水县: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和以休闲食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业。纺织业要依托佳利达纺织、湘湖纺织等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到2021年,形成30万纱锭生产能力;服装业要依托阿尔本制衣、雅戈尔盛泰纺织有限公司,打造品牌服装生产基地。同时,积极筹建“印染产业园”,推动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发展,到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食品加工业要以周家口食品、朗丽食品、牧原食品、鲁王面粉等企业为龙头,积极发展休闲食品精深加工业,提升食品加工业综合竞争力。
(五)扶沟县:重点发展纺织和特色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纺织产业要重点发展棉纺业,持续完善“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产业链,到2021年,棉纺生产能力达到180万锭,织布生产能力达到1亿米,印染生产能力达到0.5亿米,服装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装备制造要重点发展缸盖缸体产业,以天誉动力、中泰缸盖等企业为龙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向发动机整机生产延伸,到2021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家以上,年加工缸盖缸体100万只以上。
(六)西华县:重点发展以无人机为主的装备制造和特色食品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要重点发展无人机研发制造,打造全国最大的县级无人机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模具、锅炉设备制造等,到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食品加工产业要重点发展胡辣汤料特色产业和果酒、肉类加工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到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七)淮阳区:重点发展塑料制品和智能电器制造产业。塑料制品产业要依托国家级塑料制品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日用、农用、工业用塑料制品,着力引进工程塑料项目,打造全国知名的塑料制品生产加工集中区,到2021年,塑料制品企业超过6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智能电器制造产业要以北京博瑞莱智能科技、龙翔电器等重点企业为引领,着重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加快河南电管家智能产业园发展,推动河南春兰空调有限公司等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到2021年,智能电器制造企业超过2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亿元。
(八)太康县:重点发展纺织和特色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到2021年,纺织服装企业达80家,纺纱规模达200万锭,喷气、喷水织布机、圆盘织机规模达10000台,年产坯布5亿米,年加工服装5亿件,打造全国有影响的中国纺织名城、中国新型纺织基地县、中国长丝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产业要以锅炉制造为主,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到2021年,规模以上企业达35家以上,年生产能力达6万蒸吨以上,民用锅炉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
(九)沈丘县:重点发展钢铁、休闲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要加快推进安钢产能置换项目建设,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同时配套发展钢铁衍生产业。食品加工业要重点发展休闲食品,进一步做大奶糖、豆干、休闲肉制品以及烘焙产品等,到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亿元。
(十)项城市:重点打造医药、服装加工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医药产业要打造头孢无菌原料药生产基地、全国最专业的儿童中药生产基地,到2021年,打造成全省最大的医药产业集群之一。纺织服装产业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在抓好标志服装资源整合、做大做强“项城标志服”品牌的基础上,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高端西服、休闲服自主品牌。
(十一)郸城县:重点打造食品、医药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食品产业要重点发展乳酸、乳酸衍生物、粉条、饼干、油脂等产品,积极开发休闲食品,努力打造百亿级食品产业集群。医药产业要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中药、口服液、片剂、滴丸等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打造医药百亿级产业集群。
12.鹿邑县:重点发展医药和以化妆刷为主的尾毛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医药产业要进一步做大水针剂、冻干粉针剂、口服固体制剂、口服液体制剂、中药制剂等规模,到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尾毛加工产业要拉长产业链条,从尾毛的初加工产品向高档化妆刷、精密仪器刷、毛笔等高精尖产品发展,产业链延伸至相关刷制品用具,如刷柄、口管、外包装等加工业,到2021年,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完善专业招商机制。建立“一个产业、一个产业链行动计划、一张产业链招商地图、一支专业招商队伍、一个承载集聚区、一只基金”的“六个一”产业链招商机制。建立企业招商激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引进产业链配套项目入驻,形成产业链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2.建立招商项目集中布局机制。全市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全国500强企业、行业10强企业或亿元以上项目,由市政府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引导集中布局到相应的产业集聚区。
3.建立异地落户利益分享机制。对按照“一县一主业”要求,跨行政区域落户的招商项目,实行引入地和落户地税收、招商业绩5:5分享。对现有企业异地搬迁项目,实行原所在地和落户地税收5:5分成。
(二)强化龙头企业培育
1.鼓励龙头企业新建产业项目。对各县(市、区)确定的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的扩建项目,视同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给予支持。
2.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三大改造”。对各县(市、区)确定的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的“三大改造”项目,市财政按其设备投入的10%给予补贴。
3.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对各县(市、区)确定的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在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按照《周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周口市支持企业加快资本市场融资奖励办法的通知》(周政办〔2016〕78号)给予奖励。支持企业通过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私募债等直接债务工具融资。
4.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对当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100亿元或上缴税金首次突破1亿元、3亿元的符合“一县一主业”规划布局的工业企业,市政府分别表彰为“一县一主业”优秀企业、明星企业,并分别给予100万元、200万元奖励。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市、县两级政府都要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分别设立不少于2000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对主导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发展给予支持。
2.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逐年充实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资本金,壮大担保机构实力。各级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每年向符合“一县一主业”产业布局的企业提供的担保,年担保费率不高于1.5%。解决企业还贷周转资金问题,市设立的企业还贷应急周转资金规模扩大到1亿元以上,各县(市、区)要设立不少于3000万元的还贷应急周转资金。
(四)强化要素保障
1.人才支撑。面向全国引进优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用地保障。集合全市用地指标,优先保证主导产业发展用地。
3.金融支持。建立银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对金融部门支持“一县一主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全市目标考核内容。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一县一主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研究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按照“一县一主业”要求,扎实做好本辖区主导产业培育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落实到位。
(二)明确发展规划。各县(市、区)围绕确定的主导产业,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和高效益产出的要求,以强化产业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目标,高水平编制产业发展规划。
(三)完善配套功能。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的原则,依托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科技研发、创新孵化、检验检测、电商贸易、仓储物流、口岸监管、融资担保、行政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为“一县一主业”集群发展提供支撑。
(四)开展各项活动。举办由县(市、区)主要领导参加的“一县一主业”集群发展计划系列访谈活动,提高对“一县一主业”集群发展计划的认识,营造发展氛围。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各县(市、区)“一县一主业”发展进行把脉问诊,提供智力支撑。组织专题考察学习活动,对标先进,查找不足,学习经验,加快形成“一县一主业”发展格局。
(五)完善激励机制。市政府每年组织1—2次“一县一主业”观摩活动,原则上只观摩符合“一县一主业”规划的项目,引导各县(市、区)大力实施“一县一主业”集群发展计划。每季度对各县(市、区)“一县一主业”推进情况进行督导,凡发现有违反“一县一主业”规划布局项目的,所在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主要领导要说明情况。将“一县一主业”推进情况纳入全市工业考核体系,在年度工业经济考核中设置单项奖,并对前3名的县(市、区)进行奖励。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县(市、区)党委、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同志给予表彰奖励,连续2年受到表彰的,记三等功1次并与提拔任用挂钩,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