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的文化脉动与家乡情结
——访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顾之川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5-01-09 07:56:10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记者 邱一帆

  “最近我听到家乡周口已连续7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80亿斤,位居全省第一的这一喜讯,感到非常振奋。作为生活在北京的周口人,我衷心希望家乡变得越来越好、风清气正、政通人和,父老乡亲生活得美满幸福。”日前,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顾之川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

  顾之川,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审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初心如磐,情系家乡。顾之川离开家乡近40年,但仍关心着家乡语文教育,向记者畅谈了他学语文、教语文、编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育的心得。

  在奋斗中点亮青春

  1958年,顾之川出生于河南省商水县汤庄乡顾庄。幼年时,在母亲纺花车的“嗡嗡”声中,顾之川沉浸在读书识字的乐趣中。小学时,他熟读八大样板戏剧本,唱词、道白都能背下来。

  1976年,顾之川从当时的商水县汤庄公社两年制高中毕业后便回村当上了民办教师;教过小学,后来又担任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顾之川仓促复习备考,最终考上河南省淮阳师范学校语文班。

  1981年,河南教育学院(现已并入河南财政金融学院)中文本科班首次招生,顾之川一考即中,有了继续学习的机会,毕业后被分到商水县高中当语文教师。

  奋斗是时代不变的主题,也是青春永恒的旋律。经过不懈努力,顾之川的求学之路越走越宽广。1985年,顾之川考取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青海师范大学工作,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编辑。在青海3年,他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并顺利申请到199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成功的经历,使顾之川萌生了考博士生的想法。当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语言学科评审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兼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刘坚先生。顾之川毅然报考了刘坚的博士生,并顺利考上。

  博士毕业后,顾之川被分配到当年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吕叔湘曾任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至此,顾之川的语文教育事业踏上新征程。

  “要有远大理想,立足周口,放眼中国,胸怀世界。要有健全心智,树立大格局、大视野,与时俱进,努力奋斗。要有坚定自信。老子能写出洋洋五千言《道德经》,陈胜能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吉鸿昌能写下激昂慷慨的就义诗,还有什么是我们周口人做不到的?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信,要埋头苦干,练好内功。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还要学会与人合作。”在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时,顾之川深情地勉励家乡学子。

  在学习语文中成长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何为学生打开更多认识世界的窗口,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语文教育的新趋势是什么?顾之川娓娓道来,向记者讲述了语文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探索,“干货”满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和审美创造。在顾之川看来,落实到教学上,要把这四大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就不能平均使用力量。“所有学科都应该落实文化自信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也要培养思维能力,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也培养审美能力,而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却是语文课单独承担的任务。语文教学要从语言运用出发,相继开展文化自信、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教育,最后还要回到语言运用上来。”顾之川说。

  顾之川认为,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着密切关系,都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要批评别人,发表负面意见,更不是倡导‘大批判’,怀疑一切,而是能够结合具体背景、从不同角度、用发展眼光、辩证地看问题想问题,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能够客观理性地审视自己,认识社会,看待人生。”顾之川说。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突出强调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这无疑为学生打开了更多认识世界的窗口,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边界。顾之川表示,许多学校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有效调动起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举办演讲会、辩论会、阅读分享会,设立校园文学周、校园书香节、读书节,组织征文比赛、文学采风、研学旅行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顾之川认为,语文教育的新趋势有三,一是立德树人成为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二是培养语文关键能力成为语文教育的内在要求,三是人工智能为语文教育注入创新动能。“我们要转变观念,主动作为,在课程、教材、教学、教师发展、考试评价等方面,守正创新,优化提高,讲好中国语文故事,传播中国语文声音,加快推进语文教育现代化,更好推动我国人才强国建设。”顾之川表示。

  在情系家乡中奉献

  情系家乡,眼望苍穹。为村里捐资修路;写《老家河南》《老家周口》《商水一高赋》等,讲述家乡故事,传播周口声音;连续九年为家乡的小学捐资助学,直到去年小学被撤销;代表商水县为“周口人讲周口故事”作专题讲座;多次为家乡高中作公益讲座;为家乡多所学校语文名师工作室当顾问;编纂《永远的淮阳师范》纪念文集;应邀担任周口市姓氏文化研究会顾氏专委会会长;应人民日报出版社融媒体研究中心邀请,介绍周口的历史文化……顾之川有着深厚的家乡情结,始终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为家乡的繁荣贡献着力量。

  谈及对家乡语文教育的发展建议,顾之川表示,中小学生应学好语文,练好语文基本功。“语文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也是综合素养课。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学好语文,离不开多读多写,也离不开勤思考、多实践。上好语文课,要多读课外书,听说读写并重,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小学生学语文应抓好三件事,即识字、读书、作文。初中生学习语文应在阅读、写作方面下功夫,读好三本书,即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写好两篇文,即规矩文和放胆文;养成四个好习惯,即享受阅读、勤于思考、乐于表达、自主学习。高中生学习语文要进一步拓展阅读的宽度、表达的厚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顾之川深情寄语。

  顾之川走过祖国的大部分地方,也去过不少国家。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每当在异国他乡遇到家乡人,闻知家乡事,他都会异常兴奋、激动。至今,顾之川仍和周口一些老师、同学保持着密切联系,关注着家乡文化教育事业,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骄傲。

  “以后,我仍然会一如既往宣传周口,讲述家乡故事,传播周口声音,为周口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顾之川说。

责任编辑:陈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