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传来粮食生产喜讯:2024年粮食总产量超183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180亿斤以上,居全省第一位。
对于遭遇多重自然灾害的2024年来说,这个“定心丸”特别让人高兴,这个喜讯特别弥足珍贵。
丰收来之不易,凝聚着百万“三农”人战天斗地的心血汗水;丰收成色十足,带给人民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丰收充分印证,我市农业强市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单产提升行动助力小麦丰收
2023年“三夏”时节,我市遭遇“烂场雨”,夏粮减产。不服输的“三农”人憋着一股劲儿,要在来年麦季补回来。
“坚持藏粮于技,向科技要单产。”市农业农村局向各地发出号召。
2024年,我市以9个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规模种植地块为重点,依托粮食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大力开展粮食高产示范区创建,全市共建设143.7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145.6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区和10.1万亩大豆高产示范区。示范区坚持良田、良种、良法、良制、良机“五良”配套,通过建立一批百亩试验区、千亩攻关田、万亩示范方,带动全市粮食均衡增产。商水、郸城、太康等地锚定单产提升目标,坚持“一县一团队、一县一方案、一县一张图”,挂图作战,压茬推进,确保单产提升落地落实。
2024年春季,针对小麦病虫害多发重发的严峻形势,我市及时出台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全市落实统防统治资金1.45亿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组建植保应急队伍33个,出动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349个、植保飞机3091架,开展统防统治面积1162万亩,条锈病控制在点片发生状态,赤霉病病穗率控制在0.2%以下,有效遏制了条锈病、赤霉病蔓延势头。
为加强技术指导,市农业农村局派出5个专家组,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派出农技人员630余名,进村入户到田,开展技术服务活动,指导农户适度使用机井、因苗制宜开展抗旱保苗等工作。
据国家统计局周口调查队统计,2024年,我市夏粮总产量110.29亿斤,比上年增加8.58亿斤,增长8.43%,小麦单产提升行动取得实效,基本夺回2023年夏粮因“烂场雨”损失产量,实现快速恢复性增长,夏粮总产量稳居全省第一位。农业农村部门统计显示,全市建立的143.7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区、打造的65个万亩高产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1283斤。
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生产
2024年的粮食生产一波三折。
夏粮丰收增添了农民的底气,再接再厉争取全年粮食创新高的梦想在他们心底滋滋生长。
不料4月至6月中旬,全市70多天无有效降水,大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其中郸城、扶沟、太康等7个县(区)存在特旱等级气象干旱,鹿邑、项城、沈丘为重旱等级气象干旱,这对全市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收与不收在于种,收多收少在防灾。面对严重旱情,市委、市政府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开展抗旱播种、抗旱保苗工作。全市各地抗旱浇水1788万亩(次),抗旱播种保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秋作物实现适期播种。
正当广大农民群众准备歇口气时,7月中下旬,天气旱涝急转,当月全市平均累计降水量501.4毫米,较常年同期(181.6毫米)偏多1.8倍。
面对罕见的严峻汛情,全市全力守住防汛“金标准”,坚持抗灾夺丰收目标不动摇。市委书记张建慧深入一线察看防汛情况,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会商研判,制定应对措施。2024年8月23日,我市召开率先建成农业强市第十六次推进会——保“三秋”生产专题会议,迅速组织开展以农田、河道沟渠疏浚为主的减灾救灾工作。
各地迅速响应,全市建立63个平急两用应急服务中心,成立4810支10万余人防汛应急队伍,组织动员干群23万余人,出动机械设备2.29万余台(套),累计为405万亩农田排出积水。各地还大力开展农村沟渠连通整治工作,市县农业农村、水利部门密切配合,将沟渠连通与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平原灌区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系统整治田边沟、路边沟、河道和农渠,全面打通田间四级排水网络。目前,全市已连通沟渠1.11万公里,治理成效初步显现。
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抗灾救灾保生产取得成效,秋粮因灾减产总体有限。统计显示,我市2024年秋粮单产379.77公斤,比上年减产14.15公斤,下降3.60%。但是全市粮食总产量183.70亿斤,比上年增加3.18亿斤,增长1.76%,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进。这为全市率先建成农业强市、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夏粮收,秋粮灾,今年的丰收真是来之不易!”2024年12月31日上午,冬阳暖暖,站在青青的麦田间,商水县天华合作社种地30多年的刘天华感慨万千。因为他有深深的感受:这丰收的背后隐藏着一场场来自田间地头的战斗;这一粒粒饱满的粮食是无数人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结果。(记者 付永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