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驻十年,青丝催华发
——驻村第一书记韩宇南的变与不变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5-09-05 09:30:11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我作为全国先进模范人物代表去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非常激动,我为伟大的人民军队而骄傲,为伟大的祖国而自豪。”9月4日,参加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归来的韩宇南动情地说,“10年前,党派我驻村扶贫,我只是尽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今天这份荣誉,离不开前何村2329名乡亲的信任与鼎力托举。”

  从笔挺的税务制服到沾满泥土的便装,从算盘账本到田间地头,从驻村扶贫到基层宣讲,十年间,国家税务总局周口市税务局干部韩宇南用脚步丈量脱贫路,用实干改写乡村面貌,把故事酿成“星火”,将服务化作“春风”,角色在变,阵地在变,唯独“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坚如磐石。

  驻村十载践初心:

  以实干改变前何村“穷模样”

  “韩爷爷好!韩爷爷好!”跟随韩宇南参观太康县马厂镇前何村时,不时有迎面而来的孩子跟他打招呼。“这条雨天满是水坑的道路是我驻村办的第一件事,那时困难像小山!”韩宇南指着前方路面说。

  “宁摸十里天黑路,不走前何一条街。”2015年8月31日,韩宇南踏进前何村时,这句顺口溜成了他眼前最扎心的现实。

  那时的前何村,607户2329人中,173户822人挣扎在贫困线上,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村民看着这位“外来书记”,眼神里满是怀疑:“怕不是来镀镀金就走?”

  改变,从一个老人的期盼开始。80多岁的周翠萍拉着韩宇南的手问:“韩书记,俺闭眼前,还能看见咱村修路不?”这句话戳中他的心。为修通11公里村道,他和村干部白天徒步丈量,晚上熬夜绘图。缺土缺资金,他挨家挨户动员,却被老木匠何富金泼冷水:“村里修了好几次都没成,你一个外来户能行?”

  不服输的韩宇南拿起铁锨就上,大冬天脱得只剩单衣,两手磨出血泡。村民看在眼里,慢慢动了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泥泞路终于变成水泥路。

  路通了,他又盯着产业:种辣椒。村民怕赔不敢试,他自掏5.12万元买种子,拍着胸脯说:“赚了是你们的,赔了算我的。”最终,参与种植的村民亩均增收4000元。

  栽花生、种大蒜,66个蔬菜大棚成为村民“聚宝盆”。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他开始直播带货,被网友称为“网红书记”。

  驻村十年,韩宇南痛失缺少照料的老父亲和陪他驻村7年的妻子,满头青丝变得灰白。但是前何村彻底变了样:路宽了,灯亮了,村民富裕了,人更精神了,软弱涣散村变成“五星党支部”,受到省委表彰。

  “韩书记来时我们村人均收入1300多元,现在超过18000元。他在发展产业上真有办法!”该村党支部书记何旭东告诉记者。

  干部对老百姓有多好,老百姓对干部就有多好;老百姓对干部有多好,对党就有多信任。

  驻村期满后,村民真心挽留他。这十年,他留任5次。2017年,带有99个鲜红手印的挽留信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展览馆。他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三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韩宇南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我的初心就是带领前何村的百姓脱贫致富。”

  宣讲报告聚众心:

  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

  “竹板一打连天响,‘二十大’主题指方向,十年经历三大事,事事经历都辉煌……”伴随着快板的节奏,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看到韩宇南表演时出了汗,村民拿出湿巾帮助其擦拭。

  随着前何村的巨变,韩宇南的驻村故事从村民的谈资变成各单位争相邀请的“鲜活教材”。2021年,刚从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载誉归来,他就接到第一场宣讲邀请——给全市税务系统干部讲“驻村故事”。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数百双期待的眼睛,不善言辞的他突然卡了壳:“原本准备好的稿子,一紧张全忘了,只能硬着头皮讲修路时磨出血泡的细节。”

  那一次“接地气”的宣讲意外收获满堂彩,也让韩宇南豁然开朗:宣讲无需华丽辞藻,老百姓的日常故事、亲身经历的苦与甜,才是最打动人的“素材”。从此,他的宣讲多了“土味”细节——讲政策落地,会说为争取扶贫资金在部门间奔波的次数、修改方案的波折;讲群众工作,会讲劝村民种辣椒时十几次被拒门外的经历;讲党的理论,又用“修桥铺路像给村子搭骨架,发展产业是给骨架填血肉”的比喻,让听众一听就懂。

  为让不同群体都能听懂悟透,韩宇南刻苦钻研理论知识与表达技巧,练就“量身定制”的宣讲本领:给乡村干部讲,他聚焦“破解群众不信任”,分享“自掏腰包买酒肉串门”“带头挖下水道”的经历,教大家用实干赢信任;给企业员工讲,他结合税务老本行,穿插前何村企业从“小作坊”到“扶贫车间”的蜕变,解读优惠政策如何帮企业“轻装上阵”;给中小学生讲,他会带上前何村旧貌新颜的对比照片,用村里种的迷迭香能做成香皂、精油的故事,点燃孩子们对乡村振兴的向往。

  几年来,他先后被选聘为河南省百姓宣讲员、党课宣讲团成员等,宣讲足迹遍布河南、山东、湖北等地。从机关会议室到乡村大舞台,从企业车间到学校操场,他累计开展宣讲100多场,听众超5万人次。一位驻村干部听完宣讲后特意要他的联系方式:“韩书记,您说‘群众不信任,就用时间磨、用实事换’,我记住了,以后遇到难题,还想跟您请教。”

  韩宇南常说:“我讲的不是自己的故事,是无数扶贫人、奋斗者的故事。能让这些故事变成激励别人的力量,克服再多困难都值得。”

  创新工作暖民心:

  把税费服务送到“家门口”

  “大爷,身份证给我,我帮您用手机交社保,以后在家就能办。”在前何村,韩宇南耐心帮老人操作的场景,是“韩宇南工作室”服务的缩影。

  “既然当过税务人,就得把便民服务做到底。”带着这份初心,2024年,韩宇南牵头成立“韩宇南工作室”,服务涵盖税收政策、办税服务、技术支持等。从组建团队到确定服务方向,他全程参与,还特意把驻村时“听群众说、帮群众办”的工作法搬进工作室,每周都会开一次“民情会”,梳理纳税人反馈的问题。

  他和团队深入近百家企业、20多个行政村走访,摸透纳税人的“痛点”:小微企业财务人员多是兼职,对最新税收优惠政策理解不深;农村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办税要跑好几趟;部分企业对办税流程不熟悉,经常因材料不全“反复跑”。针对这些问题,他们推出“线上+线下”双服务模式:线上开直播专栏,用案例讲解政策,观看量超10万人次;线下在办税大厅设“工作室服务点”,提供“一对一”辅导,定期到偏远乡镇开展“流动办税服务”,上门帮村民办理业务。

  针对企业办税“反复跑”的问题,工作室建立“问题反馈—跟踪解决—回访确认”机制,纳税人提的意见24小时内响应,3个工作日内解决。去年,一家企业会计因不熟悉出口退税政策急得团团转,工作室成员不仅上门讲解政策,还帮着整理申报材料,让企业顺利拿到退税。

  目前,“韩宇南工作室”服务覆盖全市,累计为纳税人解决问题300多个,成为当地税费服务的“金字招牌”。

  十年时光流转,韩宇南的身份不断变化,但那双曾丈量村道的脚始终踩在为民服务的泥土里;那颗曾被老人期盼刺痛的心,始终装着老百姓的“急难愁盼”。

  “只要党和人民需要,这条‘为民路’我会一直走下去,也盼着更多人跟上来。”韩宇南说。(记者 王伟宏 付永奇 王丹)

责任编辑:孙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