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原点焕新出发
——南寨历史文化街区蝶变记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5-04-07 08:16:37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南寨,与北寨、西寨并称“周家口三寨”,是周口城市格局演变的源头,拥有省级文物1处、市级文物4处、一般文物7处、历史建筑18处、历史街巷11条,见证了周口的古老历史和辉煌过往。

  2023年,周口启动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由川汇区负责实施,范围东至中州大道、西至滨江国际星城、南至西大街、北至沙颍河南岸,总面积26公顷,核心保护范围4.12公顷。

  两年来,在市、区两级的全力推动下,李家当铺、白彦章故居、红石板巷等文保修缮工程已经完成;夜市、水务局、皮件厂、文化街以及“中环线”立面出新等改造工程大头落地;大渡口等6大古码头和西大坑公园全面开放;南山货街、老街、剪股街微管廊施工全部完成;总工会大院、新街北口、运粮河公园将陆续建成;李家大院、抗战指挥部等重点文物修缮工程正加快推进;古色古香的老街区、老码头正逐渐重现老周口的风貌。2024年,南寨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入选我省第三批历史文化街区。

  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更具底蕴;在发展中保护,保护激发活力。近日,记者走访南寨历史文化街区,深刻感受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让居住在老街老宅中的居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也成为城市发展不竭的文化源泉。

  修旧如旧 存续商埠记忆

  李家当铺院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民居,院内建筑群属于多路多进组合院落形式。当记者踏入修缮后的李家当铺院时,厚重的历史感与古朴气息扑面而来。

  修缮的核心在于保留建筑的历史风貌。修缮团队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严格采用“四原”标准——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并针对不同建筑状态制订了差异化方案。

  对于保存完整的建筑,技术人员首先细致拆除了后期加建的墙体、吊顶等非原生构件,继而采用传统修补工艺修复墙体。原始梁架与檩条经修缮后均被重新利用,缺失的木楼梯、雕花门窗等构件均按原样复刻,保存完好的木构件则以桐油进行防护处理。“主楼门柱直径达45厘米,我们特别采用传统桐油进行刷涂保护。”南京历保集团周口项目部工作人员李俊说。

  面对破损严重的建筑,施工人员依据遗址残留的墙体痕迹,通过基础发掘确认原始砌筑工艺,从砖块规格到垒砌技法均严格复原。新建木构采用传统榫卯工艺拼接,并对新建木质结构油漆采用桐油及矿物颜料调和,与原存木构件颜色一致,从而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修复房屋时使用的青砖,一部分取自遗址本身,一部分则是从市场上‘淘’来的旧砖。”李俊告诉记者,施工团队尽可能使用原始材料和传统工艺,力求再现老宅原貌,最大限度保留老宅的文化价值。

  移步至白彦章故居,记者看到,灰瓦硬山式屋顶、满天星纹饰门窗等中原民居特征均得到精准还原。在木柱修复中采用的墩接工艺尤其精妙:将腐朽部分截除后以新木料嵌接,既保证结构安全又留存历史质感。“施工人员就像文物医生,既要治病又要保其原貌。”李俊如此比喻。

  活化利用 赋能文旅经济

  作为串联城市文脉的重要节点,南寨历史文化街区地理坐标极具象征意义:主入口与滨江渡口文化带“大渡口码头”景观形成轴线呼应,其正北方向即是周口城市发源地——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每到假日,这里游人如织。

  项目在改造中坚持活化利用的原则,对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引入符合保护要求和发展需要的业态,使古建筑群真正“活”在当下。

  商水姑娘洪玲娣的创业故事正是典型案例。“我之前是做新娘跟妆的,去年年底在这里租了一间门面,做汉服租赁、写真拍摄的生意。”洪玲娣是商水人,因看好南寨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前景,便在这里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汉服店。

  大十字街夜市的蜕变彰显了活化利用的智慧。来自东南大学的设计团队以“四水归塘”理念重构空间格局,在保留市井烟火气的同时,使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现在的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食客纷纷点赞。”烧烤摊主望着熙攘人群感慨道。

  在居民苏高产家中,一场活化利用的新实践正在展开。据了解,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对苏高产家的小院进行改造,完工后小院对游客免费开放。这种“政府引导+居民参与”的活化机制,既为游客打造了文化体验场景,也为业主创造了可持续经营空间,实现“保”与“用”的良性互促。“我是做假发、补发生意的,改造后院子的环境不仅变美了,还将为我带来客源。”苏高产说。

  在周口皮件厂改造工程中,设计团队在保留原有厂房结构和建筑风貌的基础上,通过钢结构空中连廊重构空间动线,将分散厂房串联为立体漫游系统。改造后的空间将容纳多种创新业态,实现历史场景与现代生活的对话共生。

  随着保护更新工程持续推进,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将留住城市记忆,更会成为驱动川汇区乃至全市文旅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生活焕新 增进民生福祉

  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楼舍,灰墙黛瓦,花木葱茏……走进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一幅“网红老街图”映入眼帘。然而,就在两年前,它还是基础设施老化、房屋破旧、街面破损的模样。

  “我在这片屋檐下住几十年了。之前老房子的外墙皮都脱落了,现在墙面都被粉刷一新,看着干干净净。门前道路修得平坦宽敞,出门心里都敞亮。”年近九旬的李桂英说。李桂英的爱人曾经是周口皮件厂的工人,在这片街区生活了几十年,说起街区的变化,她感慨不已。

  经过改造升级,昔日有名的城市“痛点”——西大坑摇身一变,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城市生态公园。“现在,我们不但告别了下雨积水的日子,还有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在西大街生活了半个世纪的李元详老人,如今每天雷打不动到这里遛弯。

  据了解,施工方对沿街民居外立面进行免费改造,在延续街区肌理基础上,提供满足群众不同意愿的改造方式,有效提升居民居住品质;同步推进街巷市政改造工程,采用微型综合管廊技术,系统整合供水、供电、通信等管网入地,精准补足街区基础设施短板,让老街居民共享现代化生活的便利。

  “改造时,居民自发当监理,天天打电话提醒哪条下水管道没接好;完工后,大家敲锣打鼓送锦旗,都说以前羡慕农村水泥路,如今倒住在风景区了。”荷花路街道文化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妍介绍,如今,大渡口、小渡口、普济门等成了网红打卡地,游览、拍照者络绎不绝。

  沙颍河上,一艘艘货轮破浪远航,与修缮一新的六大码头遥相辉映。作为周口“临港新城、开放前沿”战略的文化注脚,南寨历史文化街区的蝶变不止当下。当古今交融的街巷与港口货轮的轨迹在三川交汇处重叠,这座曾因水运而兴的古城正以传承历史坚定文化自信,以开放襟怀再启千帆竞发。(记者 韩志刚 王松涛)

责任编辑:孙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