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让南寨从“化石”变为“活水”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5-08-14 08:59:08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城市的历史文化不仅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更属于明天。把‘文化事业’做成‘文旅产业’,是对历史文化名城最好的保护,发展是‘锚点’。”8月13日,在沙颍河南岸的川汇区创建历史文化街区工作指挥部,周口历史名城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贺与记者聊天,畅谈南寨未来,言辞热忱且专业。

  南寨,周家口历史印记

  历史上的周家口,可谓荣光。三川汇流、临河而居的商业重镇周家口,明清以降,500年时光中,航运发达,桅樯林立,千帆竞渡,百舸争流。清中叶,周家口镇的商号发展到2000家,印证“万家灯火侔江浦”的盛景。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称周家口为“一大商业市镇也”。

  周家口南寨始筑寨于清咸丰八年,其与北寨和西寨夹河而峙,曾经是河边古镇颇具特色的城镇空间格局。如今,北寨和西寨随着时空交错,城市更新已失去原貌,唯有南寨还保留着周家口历史印记。

  “南寨,是一座历史丰碑,就像一处动态发展的活化石,见证了沙颍河畔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关于南寨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讨论日渐热烈。保护不是原封不动地‘封存’历史,唯有发展才是对南寨历史文化最好的保护。发展不是对历史的背叛,而是让历史活在当下的必然选择;不是对文化的消解,而是让文化焕发新生的必由之路。”李贺说,“2023年,我市启动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该项目东至中州大道、西至滨江国际星城、南至西大街、北至沙颍河南岸,总面积26公顷,核心保护范围4.12公顷。该项目更新过程中充分尊重街区原有肌理,以码头、街巷为骨架,恢复城水格局,复兴城市功能,延续历史文脉。”

  南寨,周口人的精神家园

  南寨的历史文化价值弥足珍贵。据周口旧志记载,南寨处于周口城市发展的源点,作为沙颍河畔的重要商埠,曾“舟车辐辏,商贾云集”,是南北货物交流的枢纽。那些斑驳的寨墙,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周口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那些幽深的街巷,每一条都镌刻着周口商人“诚信为本,义利并举”的商业伦理。南寨不仅是物质的遗存,更是周口人的精神家园。

  从城市发展轴上看,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周口市“一心一点”,即周口老城中心、城市一廊两轴的交会点,又位于沙颍河生态廊道、川淮商城镇发展轴和城市共享服务轴交会处,坐拥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改造升级后片区职能将更高效地辐射周边城区。从市场机遇上看,中心城区现有三大商圈(五一路商圈、关帝庙商圈、文昌万达商圈),都缺乏代表周口文化的体验场所,年轻人追求圈层认同的新消费场景少,休闲旅游服务支撑功能弱,把街区打造成具有全域旅游服务功能、都市休闲人文旅游功能的片区,可弥补市场空白,也是对该街区最好的保护。

  保护也是对现有街道更好的规划,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尽量完整保留城市记忆。例如,历史街巷共11条,传统肌理保持最为完整,其中规划重点保护的街巷5条(剪股街388米、新街390米、山货街350米、红石板路106米、文化街376米),一般保护街巷6条(平王庙街、三道沟街、和平街、康家胡同、椿树场巷、井胡同)。历史文化遗存共计30处,省级文保1处,市级文保3处,不可移动文物7处。老街串联的历史文化遗存最多,特别是水运文化和商贸文化,就要做到最好的传承与重生。

  南寨,让文化薪火相传

  周家口南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统筹,联合多方优质设计力量,通过现场调研、专家论证,最终形成了《沙南老街区保护更新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方案指导下,一期八大项目深入推进,南寨历史文化街区成功获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放眼全国,成功案例无不印证了“以发展促保护”的智慧。苏州平江路在保护古城风貌的同时引入现代商业业态,让千年古街焕发青春;成都宽窄巷子将传统川西民居与现代文化创意完美融合,成为城市新名片;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再现盛唐气象,让历史“活”在当下。这些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历史文化保护绝非简单的“冷冻保存”,而是要在发展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南寨完全可以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基础上,引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让老街区拥有新功能,让老建筑讲述新故事。如此,南寨的历史文化才能从“化石”变为“活水”,实现薪火相传。

  文化传承贵在创新。南寨的保护是要让这片历史街区有机融入城市发展脉络,成为周口人引以为豪的文化地标。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南寨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周口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发展,才能让南寨真正“活”起来。发展,终将证明是对周口南寨历史文化最好的保护。(记者 王永剑/文 梁照曾/图)

责任编辑:孙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