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耙子铺:用竹条编织出幸福生活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4-11-28 07:52:52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我公公靠着竹编手艺,在周口立住了脚。”11月26日,在南寨新街21号史家耙子铺老房子门前,89岁的赵素云向记者讲述了史家耙子铺的历史。

  赵素云说,她公公史心惠是郸城县巴集乡大史庄人。史心惠生于1897年,父亲早逝。1911年,迫于生计,14岁的史心惠一人逃荒要饭来到周口,在洪四丈(音)竹器铺当学徒,学习编耙子、织帘子手艺。后来,史心惠能养活自己了,就将母亲从乡下接到周口,在新街租房做竹器编织生意。

  赵素云说,公婆育有三儿三女,她的丈夫史录庆排行老二。手艺人很辛苦,一家人起早贪黑,从新渡口竹竿市场买来竹竿,然后劈成竹条,用火烤变形,编成耙子或织成帘子、竹屏风等。

  在新街,史家耙子铺的匠人用竹竿丈量着岁月,用竹条编织着梦想,盼望过上好日子。1949年前后,赵素云的公婆手头宽裕,就和徐家(徐家木匠铺)在新街合购一处大宅院,置下了家产。

  这处院子为清代建筑风格的两进院落,坐西朝东,临街是4间木楼和一座门楼。院中间有3间瓦房,后院西屋也是3间瓦房。

  赵素云说,她娘家是周口城东赵寨人,不知道祖上是啥时候来新街谋生的。在以往的岁月里,她家(赵素云娘家)在新街租房居住、做买卖。1935年9月16日,赵素云在新街出生。在赵素云的记忆里,娘家做的是花布生意,父母生育五男五女,她排行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素云嫁到史家,为史家育有三儿三女,并学会了竹编手艺,成为史家耙子铺的女匠人之一。1954年,随着公私合营政策的实施,政府在新街成立竹器合作社,合并了史家耙子铺。赵素云和丈夫进入竹器合作社工作,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退休。

  赵素云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徐、史两家添丁添口,生活不方便,于是就将临街楼和院内老房子扒掉,将院子“劈开”,分成两家,各自盖房居住。赵素云开心地说,她现在子孙满堂,还有退休金,晚年生活很幸福。如今,史家耙子铺临街的两间瓦房被认定为历史建筑,成为南寨历史文化街区的一部分。(记者 梁照曾)

责任编辑:孙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