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沉下去” 乡村振兴“实起来”
——我市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5-09-06 07:36:16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近日,在淮阳区淮宁街道的标准化鹦鹉养殖基地里,养殖户正小心翼翼地给刚破壳的雏鸟喂食,这个由废弃砖窑厂改造而成的养殖基地,如今已成为带动周边农户稳定增收的“金窝窝”。这是我市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指引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的生动缩影。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我市将作风建设与“三农”工作深度融合,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改作风,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促发展,在广袤的豫东大地上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以前个别干部下乡‘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现在是‘脚踩泥土走,围着群众转’。”这是我市广大群众对干部作风转变的真实感受。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必修课,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大课堂”“田间地头微党课”等活动,推动“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市领导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各级领导干部通过走访农户,收集“增收渠道窄”“基础设施弱”“技术服务缺”等问题,形成乡村振兴痛点难点问题清单,为精准施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淮宁街道,干部正是通过这样的深入调研,发现了群众增收困难与闲置资源利用不足的症结,最终培育出鹦鹉养殖这一特色富民产业。

  “针对一些群众反映的设施农业配套问题,扶沟县迅速组织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很快完成灌溉管网的铺设。”这是我市建立“问题收集—台账管理—限时整改—回头看”闭环机制的实践案例。我市聚焦产业振兴这一核心,着力破解“小散弱”难题。借鉴淮宁街道“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我市在全市推广“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机制,形成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格局。

  作风建设的成效,更体现在破解民生难题的实效上。“以前办事得跑好几趟,现在村里的‘一站式’服务站,啥事都能办利索。”商水县舒庄乡群众李桂芝拿着刚办好的养老认证手续满意地说。我市大力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在行政村(社区)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让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趟”。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顽疾”,我市实行“干部包片、党员包户”责任制,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改造农村厕所,建成“四美乡村”示范村286个。在郸城县,通过推广“党建+人居环境整治”模式,昔日“脏乱差”的环境变成了如今的“洁净美”,吸引了不少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如今的周口,从乡村车间的机器轰鸣到电商直播间的热闹繁忙,处处焕发出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下一步,我市将以优良作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为建设农业强省贡献更多周口力量,让广大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记者 杜林波 通讯员 杜高领)

责任编辑:孙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