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业现代化大文章 共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代表委员热议农业强市建设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5-02-21 08:23:27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市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聚焦“农业现代化”“促农增收”“建设和美乡村”等热词展开了热烈讨论。

  打好致富“组合拳”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郸城培康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培康是来自农业界别的政协委员。他告诉记者,我市“三农”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三农”工作始终是关乎改革发展大局的根基性工作,尽管难以“显山露水”,但丝毫不能忽视懈怠,更多考验的是“三农”战线同志们胸怀大局、甘于坚守、辛勤奉献的朴素情怀,体现的是他们脚沾泥土、心系百姓,带着真情实意推进乡村振兴各项措施全面落实。

  “以更优路径推动‘三农 ’发展,聚焦粮食安全这个头等大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聚焦产业兴农这个主攻方向,在特色产业上发力,持续做强做优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好小麦制种产业、地方特色农产品等优势,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周’字头的知名农产品品牌。”于培康认为,要以抓工业的思维和力度推进农业项目、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发展;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发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攻关,力争新增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农业科技项目;聚焦富民增收这一根本支撑,因地制宜推动富民强村一体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农民群众。

  强化科技支撑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在市两会现场,市政协委员刘淑红与记者深入探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议题。刘淑红表示,近年来,我市在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业链群、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刘淑红认为,应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攻克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广智慧农业新技术,实现精准种植、养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人才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针对农村人才短缺问题,刘淑红提出需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一方面,加强对本土农民技能培训,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科技人才等投身乡村振兴,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侨联也需发挥独特作用。”刘淑红补充道,侨联将积极搭建平台,加强与海外侨胞、侨商的联系与合作,引进海外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同时,组织侨界农业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助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建设宜居和美乡村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市紧紧围绕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研读完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代表杜忠义直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以深化人居环境治理为引领,不仅要升级基础设施,还应打造一批具有乡土风情、承载乡愁记忆、展现现代文明的美丽宜居新农村,展现周口农村新形象。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是关键。”杜忠义举例称,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可催生乡村旅游、农产品定制化服务等新业态,如发展农家乐、采摘直销等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农民收入。杜忠义建议,乡村要振兴,文化必先行。有条件的乡村可建设村史馆,丰富本村民俗文化、传统工艺、历史故事等方面的展品,留住乡愁乡情,为乡村振兴铸牢文化之魂。”(记者 王晨 徐松)

责任编辑:孙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