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建设;推进23个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成102个村级标准化养老服务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养老这件事,传达出诸多积极信号。多位代表委员就养老话题在两会期间积极建言献策。
“医疗机构应打造集养老、康复、安宁疗护于一体的特色科室,满足老年人对个性化服务和专业治疗与护理的需求。”市人大代表赵高洋说,特色科室应包含无障碍设施、康复训练室、心理支持治疗室等,同时配备相关医疗设备,组建多学科团队,培养和引进老年医学、康复医学、护理学和安宁疗护领域的专业人才。
不少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也有一些人群因脑出血等重大疾病而留下后遗症。市政协委员王希振表示,要满足老年人需求,在深化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推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适老化改造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相关疾病的诊疗和康复医疗水平。专科医疗机构可发扬自身优势,在兴建康复养老机构的同时,秉持“专科疾病诊疗+康复”的服务理念,实现治疗、康复与养老的有效衔接。
对于王希振的观点,赵高洋表示赞同。同时,他还认为,各医疗机构之间可以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与沟通机制,以转诊、多学科协作、联培交流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以解养老后顾之忧。
“虽然乡镇敬老院逐渐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但仍存在运营质量不高、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市政协委员胡园园说,政府在支持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同时,应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在“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基础上进行养老服务布局,动员社会力量和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照料、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务。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统筹规划、毗邻建设,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记者 郑伟元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