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周口市“十四五”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
周政〔2022〕37号
来源: 市政府办公室 时间: 2022-09-23 11:08:37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周口市十四五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9月21        

 

周口市“十四五”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规划

 

周口市十四五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规划,依据《周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全市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我市今后五年建设人才强市、打造技能人才高地和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指导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周口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建设临港新城、开放前沿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的战略机遇期。全市上下要以打造中原崛起核心竞争力、塑造人力资源新优势、推进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为出发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努力推动河南创新高地、全省技能人才高地、幸福美好家园建设,为建设现代化周口贡献力量。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务实重干、敢于担当、加压奋进,跨越发展,全面树立人才强市、就业优先工作导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人才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重点人才队伍规模持续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分别达到0.2万人、31.36万人、12万人、4.7万人,较2015年分别增长23.2%、47.6%、15.4%、12%。人才资源快速集聚,通过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累计签约各类人才1858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奋力建设科技创新高地,2020年我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比2015年提升2位;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家,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创新实践基地4个。开辟人才引进、职称评聘绿色通道,创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才经费管理、职称制度改革、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等政策举措,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释放。人力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持续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十三五时期累计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家、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8.6万人次,全市技能劳动者总量达4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0.7%。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共有职业院校29所、在校生10.25万人,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省前列。周口高级技工学校、周口联营职业中专分别晋升为周口技师学院、周口交通技师学院,河南科技职业大学成为全省唯一本科层次职业大学,结束了周口没有市属本科院校的历史。加快职业院校双高工程建设,海燕职专、联营职专、周口技师学院、项城中专被列为省级双高项目学校。稳步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共有试点院校8所、试点专业学生1.41万人。产教融合取得明显进展。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我市河南阿尔本制衣有限公司、巨鑫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四通锅炉有限公司等8个企业成为河南省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单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作为六稳”“六保首要任务,将新增城镇就业列入重点民生实事,率先在全省推行城镇新增就业实名制工作,全面推广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就业技能不断提升,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2.2万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0.69万人,累计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13.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1万人;城镇就业占比达到44%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28%左右;大力推动返乡下乡创业,评选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5个、返乡创业示范园区12个,返乡创业人数累计新增7.31万人,累计新增带动就业44万人。

十三五时期人才、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工作的快速发展,助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从国际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关键变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浪潮不断涌动,全球经济由协同复苏转为分化趋势明显,就业复苏呈现不平衡状态。国际环境的错综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源素质。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才和就业工作,实施人才强国、就业优先、共同富裕战略,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根本保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人力资源整体受教育程度上升,社会性流动更加顺畅,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涌现,为人才作用发挥、就业局势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同时,我国面临着人口红利逐步减少、高精尖人才培育体系欠缺、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等问题。

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列为十大战略之首,把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作为重要抓手,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和强大动力支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深度融入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为人才创新创业、就业扩容提质提供重要机遇和坚实支撑。重点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为人才创新创业释放蓬勃活力。但同时,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科技创新支撑不足,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占比不高,高质量就业机会较为缺乏,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就业的需求更加迫切。

从我市看,我市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工作面临各种风险挑战。人才发展方面,人才资源总量和人才结构分布与创新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和载体不够完善,高层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相对缺乏;人才激励、评价机制急需大胆突破;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才队伍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有待增强;企业技能培训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仍需加强。就业促进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仍然较大,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艰巨,特殊群体就业难度加大,结构性就业矛盾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新就业形态和用工灵活化、短期化给就业服务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市正处于战略机遇凸显期、优势潜能释放期、跨越发展加速期、整体形象提升期、风险隐患多发期。面对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形成人才引领发展、技能提升促进就业、高质量就业推动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为周口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节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十四五时期,我市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中央和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四个着力、持续打好四张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人才引领发展、技能促进就业、就业推动增收为主线,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全面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就业扩容提质,为建设人才强市、技能周口、人力资源强市、幸福美好家园提供重要支撑,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周口、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周口贡献重要力量。

推动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政治方向;坚持服务大局,锚定两个确保坚持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祉;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推进;坚持深化改革,持续激发活力。

第四节  主要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确定我市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工作主要目标如下:

2035年,随着我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打造成具有全省影响力的技能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前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竞相涌现,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我市技能河南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人力资源优势更加凸显,技能就业成为常态。就业更加充分,全社会保持较低失业水平,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工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满足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到本世纪中叶,随着我市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成全省技能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培养造就一批中原名家、中原名师、中原名医、中原工匠等,形成我市在诸多领域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我市技能河南全面建成,实现人人有技能,形成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的浓厚氛围,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十四五时期,要实现以下目标:

(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周口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202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分别达到0.3万人、38万人、35万人、8万人、0.038万人。

——人才结构持续优化2025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7人以上,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比例稳定在10%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20%以上。

——人才载体更加丰富202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各类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到5家。建成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人才效能有效发挥2025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27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达到5.5%以上。

——人才环境持续优化十四五时期,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5%;人才创新创业进程全面加快,人才服务体系更加优化。

(二)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现代化周口人力资源新优势。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系统完备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形成,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不断提高,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门类齐全的技能劳动者队伍。

——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学校与专业布局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发展规模适度,质量全面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率先建成全省职业教育强市。

——人力资源供求匹配效率有效提升。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人力资源市场更加统一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流动配置更加高效。

(三)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高水平实现现代化周口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就业形势持续平稳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城乡、区域就业机会差距逐步缩小,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

——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劳动者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升。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城镇就业人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逐步扩大。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就业稳定性不断增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更多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

——就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智慧化、便民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明显改善。

——创业带动就业动能持续释放。创业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创业扶持体系不断完善,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创业成本不断降低,创业服务实现跃升,劳动者投身创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就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失业预警防控机制不断健全,援企稳岗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失业人员保障范围有效扩大、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体得到及时帮扶,就业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1  十四五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促进规划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一、人才发展




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万人)

0.2

0.3

预期性

2.专业技术人才(万人)

31.36

38

预期性

3.高技能人才(万人)

12

35

预期性

4.农村实用人才(万人)

4.7

5.7

预期性

5.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人)

108

380

预期性

6.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万人)

2.6

[6.5]

预期性

7.博士后研究人员累计招收数(人)

[22]

[32]

预期性

8.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6

预期性

9.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2.2

17

预期性

二、人力资源开发




10.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47

175

预期性

11.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

13.7

40

预期性

12.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8

[30]

预期性

13.其中: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人数(万人)

3.7

18.5

预期性

14.持证人员总量(万人)

98

260

预期性

15.取得相应技能证书人员数量(万人)

15

[70]

预期性

16.从业人员持证率(%)

23

>60

预期性

17.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

6

16

预期性

18.职业教育专科(含高专)在校生(万人)

3

3.5

预期性

19.技工院校累计招生规模(万人)

0.8

[>1.25]

预期性

三、就业促进




2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42.2]

[>30]

预期性

21.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万人)

[30.69]

[17.5]

预期性

22.新增返乡创业人数(万人)

1.12

[5.6]

预期性

23.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预期性

24.城镇就业占比(%)

44

>50

预期性

25.脱贫人口务工规模(万人)

32.36

32.36

预期性

26.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4.8

>96.0

预期性

27.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61.5

>60

预期性

28.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96.6

>90

预期性

29.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100

>96

预期性

3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8

11.3

约束性

注:[]内数据为五年规划期累计数

第二章  聚焦重大战略实施,统筹推进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聚焦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目标,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发展战略,深入挖掘区域人才潜能,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周口,着力推进重点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节  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作为全市发展的战略支撑,大力抓好创新生态优化,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实施周口英才计划,到2025年,力争新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名左右,引进博士生、研究生、双一流高校本科生3000名左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个左右。实施候鸟招引工程,采用柔性引智的方式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定期来周指导研发工作、解决技术难题,带动培养一批本土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实施归雁工程,建立返乡创业服务站,吸引周口籍专业人才、青年才俊回乡创新创业。实施青年英才培养行动计划,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力度,适当提高重大科技项目申报科研团队的青年人才比例。吸引国内外优秀青年来周从事博士后研究,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周创新创业。

第二节  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深入贯彻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推进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着力培养大数据、软件开发、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医疗健康等重点领域人才。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开发力度。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选拔体系建设。完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标准和条件,组织实施好国家、省、市三级梯次递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建设。组织做好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职业教育专家等选拔推荐工作。组织开展周口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周口市职业教育教学专家申报评选工作。建立周口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制度。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作用。

第三节  打造高水平产业人才队伍

大力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建设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实施企业管理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遴选具有战略眼光、市场洞察力的企业家进行储备培养。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联合知名高校对民营企业家开展专项培训。建立青年企业家培养导师制,构建成长导师指导青年企业家帮带制度。完善经营管理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全景式经营管理人才数据库,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企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推动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加快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重点培养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领军人物,提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组织突出贡献企业家、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开展企业管理经验推广活动。到2025年,培训重点骨干企业领军人才1000名,企业职业经理人800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发挥市企业联合会、周商联合会作用,引导企业家之间优势互补。

打造高素质产业人才大军。围绕新型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能级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创新,实施产业创新人才集聚行动,精准引进培育急需紧缺人才,推进产业人才精准培育,集聚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人才队伍。加快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健康服务、养老育幼、家政服务、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引领产业数字化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第四节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技能河南行动,建设技能型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持续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金蓝领技能提升培训项目、高技能领军人才项目等,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基地型项目建设,夯实高技能人才队伍培训基础。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实施技工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含技工院校)集团化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加强技工院校内涵建设,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打造品牌技工院校、特色化专业、技工教育教学名师。扩大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和规模。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加强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开展周口大工匠”“周口技能大师评选表彰工作,增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

第五节  培育高水平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和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持续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返乡创业人才能力提升行动,大力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实施人才返乡工程,建立返乡创业服务站,通过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促进本土在外人才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完善科研人才到乡村和涉农企业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服务乡村振兴,支持专业技术人才通过项目合作、短期工作、兼职等多种形式到基层开展服务活动。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和公共服务建设,培养乡村产业领军人才和乡村治理人才,推进乡村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体育、乡村规划建设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第六节  发展壮大社会事业人才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中小学教师梯队攀升体系建设计划,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等,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实施双师型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卓越职业教育教师校长培养工程、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提升职业院校师资水平。组织好省级教学名师遴选计划、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本科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培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学团队。统筹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各级各类培训项目,持续推动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完善师德养成和师德提升机制,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推进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扩大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供给。加强疾控人才培养,稳定基层疾控队伍。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带徒授业,传授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培养全科、儿科、精神科、病理、麻醉、老年医学、遗传医学等急需紧缺人才。加强基层卫生和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市级三甲医院培训基层卫生人才1500名;提升基层卫生人员专业素养,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职称结构明显改善。实施医学人才培养项目,深入推进仲景人才工程,引进培育仲景人才工程30人。

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制定社会工作者培训、轮训计划。持续实施社会工作人才支持计划,推进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制度,推进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制度与职称制度有效衔接。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建立县、乡、村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支持民政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第七节  锻造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高质量开展党政干部集中轮训,不断提高培训覆盖面。聚焦科技创新、经济管理、社会治理、数字政府等领域,组织专题培训,全面优化党政干部知识结构、提高数字化工作能力。健全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制度,积极推动干部跨地区跨部门制度性交流。健全落实第一书记制度,积极选派干部到重大工程项目和乡村振兴一线历练。完善干部成长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及时提拔使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深入推进墩苗育苗计划,推动年轻干部基层—机关双向交流任职,为现代化周口建设储备干部。落实好选调生源头工程,把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吸纳到党政干部队伍中来。组织安排年轻干部到艰苦环境、关键岗位接受锻炼,帮助优秀年轻干部增长才干、脱颖而出。

第八节  壮大高水平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

扎实推进宣传文化人才六支队伍建设,依托文化名家、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等重点人才工程,培养集聚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传播管理等优秀宣传文化人才。加强社科阵地建设,培养社科人才,成立周口社会科学院,组建专兼职结合的学术委员队伍。实行社科领域揭榜挂帅制,推动社科基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加大基层宣传文化人才培养,探索建立分级分类、分工负责的培训机制,推进基层骨干文化人才交流使用。2025年之前,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有较强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创作人才和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养一批专业素质优秀、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支持一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骨干人才。

第三章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党管人才,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职称制度改革、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第一节  构建运行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机制保障,探索建立人才发展监测评价体系,将人才发展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能,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大力培育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

全面落实用人主体用人自主权。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完善人才编制使用管理办法,发挥人才编制绿色通道作用,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特需特办制度。加强事业单位聘用合同管理,指导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完善聘用管理办法。健全岗位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岗位设置比例标准,形成科学合理的高、中、低岗位人员梯次结构。加快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推进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员推荐工作。全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鼓励科研院所在编制总量内自主设置内设机构,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选聘科研团队、自主安排经费使用等。

第二节  构建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构建类别清晰、结构合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发挥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增强专业设置快速响应需求能力,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加快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开发,编制《周口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参考目录》,健全急需学科专业引导机制,提高学科专业体系与现代化强市的匹配度。加大数字人才培育力度,适应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数字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大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建设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全面建设人才成长梯队。完善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重大人才工程项目中设立青年专项,推行人才+项目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青年创新人才承担重要科研任务、参与重大项目攻关,支持更多青年人才成长为领军人才。健全完善博士后工作制度,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博士后服务基层活动,积极扶持博士后创新创业,培养一批科技创新主战场的青年拔尖人才。大力推进大学生见习基地和创业园建设,打造大学生实习应聘、就业创业全链支持体系,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在周就业创业。

改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方式。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推行分级分类评审评价,探索实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市场化分配机制。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健全科普工作者的考核评价体系,将科技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绩效纳入考评指标。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优化市级人才引进培养项目。实施高水平创新团队培育工程,组建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研究方向明确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长期稳定支持。加大对企业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鼓励人才自主选择科研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原创性基础研究和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研发。

第三节  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集聚机制

健全引才聚才工作体系。加强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团队引进,着力引进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人才。加快布局招才引智工作站建设,吸引更多人才来周工作。建立政企协作引才机制,探索实施市场化引才荐才奖励政策,支持用人单位通过承办和参加学术会议、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等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探索发挥猎头机构引才融智作用,给予精准化引才奖励。推动双招双引融合发展,编制重点产业双招双引路线图,探索实行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一体化考核。积极参加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大力引进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建立周口籍人才数据库。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工商联、侨联优势,打造老家周口引才品牌。

健全引才聚才长效机制。建立人才支持政策定期调整机制,以资助额度、支持重点、管理方式等为重点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健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和人才目录定期发布机制,推动人才工作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深度融合。实施高端(海外)人才引进专项行动。完善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绿色通道制度。支持高端领军人才以专职聘任方式在周工作,一人一策进行岗位安排和科研支持。鼓励支持事业单位大力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探索根据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的人才工作和创新工作绩效,给予相应的人才计划指标,由其自定标准、自主确定引才人选。

创新柔性引才聚才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一批重大项目推进、重点技术攻关、主导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精尖短缺人才。探索人才飞地引才模式,建立候鸟人才工作服务平台,鼓励通过兼职挂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周末教授等方式汇聚人才智力资源。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等设置创新型岗位或流动岗位,大力引进候鸟式”“双休日专家等,更好吸引各类高端急需人才来周贡献才智。

第四节  构建充分信任的人才使用机制

加强创新团队创新项目集聚,加大对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团队以及牵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团队的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组织管理、决策咨询等机制,探索建立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努力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群体性突破。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支持领军人才牵头组建跨单位联合、产学研协同、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探索开展创业项目以赛代评改革,以创新创业大赛发掘引进高端人才和优质项目。鼓励科研人员按规定保留人事关系离岗创业创新,推动更多创新人才带专利、项目、团队创业。

第五节  构建放管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

健全科学分类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探索完善学术、市场、社会等多元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评价考核周期。畅通人才评价渠道,建立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评价认定机制,完善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等工作中评价、识别人才机制。支持用人单位建立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促进人才评价与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相衔接。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各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扩大职称自主评审范围,有序向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进新兴职业领域职称评审。完善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拓展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空间,畅通非公经济组织、自由职业者和高技能人才职称晋升渠道。完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机制,适当放宽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条件,持续推动职称评定向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倾斜。加强对职称自主评聘单位、社会化评价机构的事中事后监管。

第六节  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才激励机制

深化工资分配激励机制改革。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探索实行年薪制等分配形式,建立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动态调整机制,落实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和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分级分类优化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办法。健全技术技能激励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推动企业工资分配与岗位价值、技能素质、实绩贡献、创新成果等因素挂钩,探索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股权激励、岗位分红、项目收益分红、超额利润分享等多种分配形式,提高企业人才薪酬。提高科技研发人员薪酬水平,科技研发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应高于企业管理人员薪酬平均水平。

完善人才表彰激励机制。强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机制,扎实做好专家研修、体检、休假、慰问等工作。定期召开专家座谈会、高层次人才代表座谈会。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人选。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建立全市高端人才智库。加大人才表彰激励力度,对作出杰出贡献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表彰奖励,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

第七节  构建顺畅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

深化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与人才供求匹配机制。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规范人才流动秩序,进一步破除妨碍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畅通城乡、区域和不同所有制单位间人才流动渠道。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降低人才流动的制度性成本。加大重点领域人才调配工作力度,着力解决我市重点发展领域的特殊人才需求。建立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深入推进人才流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第八节  构建鼓励创新的人才容错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工作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合理界定和规范完善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容错尺度,赋予人才一定的试错权。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加大对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支持力度。支持人才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时,对符合规定条件、标准和程序,但项目未达到预期发展效果,相关领导干部在集体决策、勤勉尽职、未谋取非法利益、有效纠错的前提下,免除其决策责任。

第四章  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做强创新平台,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丰富人才创新创业途径,促进各类人才才尽其用。

第一节  建设高能级人才平台

抢抓国家和省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在我市布局,支持国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在周设立分支机构、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和科技成果转基地。实施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郸城现代农业研究院和周口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在生物育种、土壤改良、设施农业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组织力量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积极创建国家生物育种中心。支持金丹科技、莲花健康、乐普药业、联塑实业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国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到2025年,全市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达50家。

第二节  打造双创特色平台

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推进双创示范基地机制创新,拓展多层次创新载体,加快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投的孵化育成链条。统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各类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支持创新型龙头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实施人才创业园建设,以大学生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为载体,打造头部人才企业+中小微人才企业科创生态圈。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引进海外关键技术和研发团队,推动共建一批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创业园。探索人才科创特色平台,推动异地孵化中心、离岸创新中心建设。

构筑创新型企业人才承载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积极培育高科技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体系。完善企业创新引导促进机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奖补和企业研发费用补贴等财政奖补政策,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支持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提升企业集聚高层次人才能力。

第三节  推进创新成果转化

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把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市属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将科普工作业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成果评价的参考因素。建立竞争性科研项目奖酬金提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机制和模式。深化科研放权赋能改革,全面落实创新人才放管服政策,主动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让利,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第四节  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服务体系。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加强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完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活动维权援助服务机制。加强学术诚信、科研诚信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申报、奖励和保护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侵犯知识产权等诚信失信行为惩戒。

第五章  强化人才服务保障,构筑良好人才生态环境

聚焦人才全链条生命周期,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研究制定周口市1+21一揽子人才政策,强化更多优质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供给,为人才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优质服务,全力打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

第一节  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

全面推进人才服务数字化改革,打造集人才政策、人才业务办理的一站式网络人才服务平台。依托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推行人才服务事项线上办理、限时办结,提高人才流动便利度。在综合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设立人才服务专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对一服务。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件事改革。建立党政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人才服务联盟。

第二节  构建多层次财政金融支持体系

建立人才发展优先保障机制,把人才发展支出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改革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机制,建立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投资容错和政府让利机制,打造覆盖募投管退全流程服务链条。积极争取省中原科创风险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基金支持,为创新创业人才及所在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保障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实施。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深入推进科技贷服务,探索建立以天使投资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投资体系。

第三节  完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

完善人才住房保障机制,创新货币补贴与实物配置相结合的人才安居保障方式。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人才公寓。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通过购买、租赁商品房、利用自有存量建设用地建设人才公寓、给予住房补贴等方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动市场主体建设租赁型青年人才房。鼓励各县(市、区)进一步完善货币化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加大人才安家补助、购房补贴力度。

第四节  构建人才教育服务体系

优化人才子女入学保障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服务专员,高层次人才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结合本人意愿,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优先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化,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规划布局,加大公办幼儿园、中小学校供给,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引进国际教育资源,打造国际化教育环境,高质量满足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需要。

第五节  构建人才医疗保障体系

优化分层分类的人才医疗保障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和特殊一线人才医疗保健和健康体检制度,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建好市级公立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四所医院,积极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县域医疗中心,推动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三所医院达到二级水平,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县域医疗资源共享和一体化管理,均衡布局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六章  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

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着力改善劳动者要素质量,建设一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结构比较合理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第一节  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强力推动企业职工全员培训。督促企业履行《河南省职业培训条例》法定职责,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逐步实现全员持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未来产业特点,对重点关键岗位职工开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培训,加强技术研修攻关,扩大高技能人才供给。支持规模以上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培训机构,建立职工培训中心、产业学院、网络学习平台等开展职工培训,积极承担中小微企业和社会培训任务。持续实施技师培训项目,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技师、高级技师培养。推行招商引资+技能培训,结合企业需求精准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培训。扩大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规模,年培训1000人以上。支持企业按规定提取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严格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

强化院校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区域布局,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以建设全省人才中心为载体,争取新建河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等7所职业院校,支持各县(市、区)高质量办好1所中等职业学校。坚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对待,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总体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支持周口职业技术学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争取进入下一轮双高计划高水平院校行列,争取更多高职学校进入省级高职双高计划。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挥河南科技职业大学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支持,推进学校完成教育部职业本科试点任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加快新校区建设,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在校生达3万人以上。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机制。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支持企业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学校、产业学院和职业培训基地。培育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型企业组合式激励政策。探索建立覆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参与双方及企业、高校参与人员的投入补偿机制。建立市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促进校企需求精准对接。大力发展技工教育。优化技工教育结构布局,实施优质技工专业建设工程,推动周口技师学院、周口交通技师学院品牌化建设,重点建设10个左右优质专业。支持技工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学分互认。鼓励技工院校面向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退役士兵等开展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培训。鼓励技工院校与省内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企业联合开展课程开发、师生交流等合作项目。

推进社会培训机构能力建设。统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布局和专业设置,优先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培训机构发展。每年遴选60家左右机构,面向脱贫劳动力及监测对象、农民工、退役军人、转岗职工等群体,开展以持证就业为目的的菜单式、项目制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加大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新职业新技能培训力度。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公共实训基地等,夯实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实施公共就业训练中心提质工程。鼓励政府与职业院校、企业共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推动培训设施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

专栏1:职业技术技能培训能力提升工程

1.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程。推动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等省级高职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加快建设河南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9所左右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15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2.技工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优质技工院校建设工程和普通技工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公办技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级标准。到2025年,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原则上建立一所技工学校。

第二节  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

大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建设技能河南,实施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行动,稳步扩大培训规模,重点加强高校毕业生和城镇青年、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脱贫人口、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等技能培训,突出高技能人才培训、急需紧缺人才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储备技能培训、通用职业素质培训,积极发展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全面加强新技术培训。强化安全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安全生产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培养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意识。

第三节  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量

推动培训链向产业链聚集,引导培训资源向市场急需、企业生产必需等领域集中,重点开展紧缺职业工种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政府补贴培训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动态发布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目录。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广使用职业培训券,实现发券培训评价持证兑现闭环管理。统筹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加强集约化管理和使用,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补贴标准体系,畅通培训补贴直达企业和培训者渠道。健全职业培训监督评价考核机制,强化培训计划的跟踪、反馈、资金使用和效果评估。建设全市技能人才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强化职业培训实名制管理,建立劳动者职业培训评价电子档案,实现培训评价信息与就业社保、河南政务服务网互联共享,提升数治监管服务效能。

第四节  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体系

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全面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指导企业自主开展定级和晋级评价,支持院校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加快社会评价组织建设,广泛开展评价活动,实现技能类职业(工种)全覆盖。建立全市职业技能评价目录清单制度。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相关系列职称评审贯通机制。支持乡村振兴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

建立技能导向激励机制。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分类引导企业健全体现技能价值的薪酬分配制度,完善技能人才与科技成果、创新绩效挂钩的奖励制度。全面贯通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发展通道。加大优秀高技能人才奖补力度,实行世赛获奖者、国赛金牌等高技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开展周口技能大师”“周口大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评选。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第五节  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实施技能人才竞赛成长计划,发挥技能竞赛引领作用。研究出台周口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加强市、县职业技能竞赛工作的组织领导,规范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建立完善以省赛为引领,市赛为龙头,专项、行业和地方各级竞赛为主体,企业、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普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积极申办省内重要赛事。举办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以在岗农民工、农业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脱贫家庭劳动力为重点群体,大规模开展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和乡村工匠。

专栏2:技能河南行动

1.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行动。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工作。到2025年,完成100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70万人(含新增高技能人才24万人)取得相应证书。全市持证人员(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60万人,占从业人员60%以上。其中,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75万人,占从业人员40%左右;中高级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4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80%以上。

2.技能人才评价提质扩面行动。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相衔接、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实施技能人才评价提质扩面行动,大力推动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到2025年,全市认定职业技能等级备案机构达到100家左右。

3.技能大赛引领计划。积极申办省内重要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周口市职业技能大赛;2025年年底前,全市所有县(市、区)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职业技能竞赛。全市每年开展不少于20个职业工种竞赛、50场赛事活动,500名以上选手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七章  建设高标准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匹配效率,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优化配置。

第一节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专业化、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贯彻实施《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市场统计制度,强化数据分析运用,提高供求匹配效率。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用评价标准和制度。组织开展诚信服务活动,选树一批诚信人力资源服务示范典型。

第二节  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深化人力资源市场领域放管服效改革,全面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告知承诺制,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市级审批权限下放,提高审批服务效率,激发市场活力。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年度报告公示等事中事后监管措施,持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行动,整治非法劳务中介。探索建立实施人力资源市场黑名单制度,加强信用分类监管,探索创新网络招聘等领域监管手段,规范各类市场主体行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组建周口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加强与省内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合作交流,助推行业发展,促进公平竞争。

第三节  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制定推进周口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鼓励县(市、区)政府设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资金,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诚信示范机构评选、骨干企业培养、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实施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计划,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制定周口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培育方案,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行业人才队伍。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行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加快中原(周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区域性人力资源市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

专栏3: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1.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计划加快中原(周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建设一批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区域性人力资源市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协同发展。

2.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鼓励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

3.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计划持续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合招聘、重点行业企业用工、重点群体就业、促进灵活就业、劳务协作等服务。

第八章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推动就业扩容提质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增强经济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极,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增强带动多样化高质量就业,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效联动。

第一节  强化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下限健全财政、金融、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促进消费、增加有效投资拉动就业,通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实施就业扩容提质工程,强化就业影响评估实施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评估优先投资岗位创造多的项目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培育新的就业增长极。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稳定拓展社区服务岗位。加强就业专项资金支持保障,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引导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落实政府促进就业工作主体责任,健全就业创业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夯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机制、工作督查考核机制。

第二节  全面增强就业吸纳能力

强化制造业吸纳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做大总量、做强存量、做优增量。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产业链提升行动,巩固提升传统产业链,加快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吸纳就业较多的产业和行业,延伸上下游配套,拓展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用工需求,增加传统制造业就业岗位。持续推进三大改造,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和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序承接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信息、商务会展、人力资源、餐饮、医疗康养、家庭社区等成长型服务业,增加现代服务业用工需求。培育发展智能装备、5G及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及充电设施等新型产业,打造一批新的高质量就业增长点。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引导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

发挥服务业就业容纳器作用。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层次,推动骨干物流渠道、综合物流枢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信息平台、联运配送服务网络,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积极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畅通乡村物流,提升物流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发展科技服务、创意设计、商务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吸纳就业比例。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引导夜间经济、便民生活圈等健康发展,稳定开发社区超市、便利店、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培育壮大家政、育幼、物业、教育培训、体育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就业潜力。

培育临港产业扩大就业渠道主动对接国家、省级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规划,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完善中心港堆场、岸电、后方物流园等配套设施,支持项城、淮阳、沈丘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建设临港物流产业园,大力发展大件物流、集装箱物流、保税物流等现代临港物流。推进临港粮食产业园建设,以益海嘉里(周口)现代食品产业园为龙头,着力打造食品制造示范基地。大力推进铝精密制造产业园、豫东南能源交易储备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金融保险、运输代理、船舶修理、航运交易等业务,拉长临港产业链,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拓展农业就业空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构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载体,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做强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农业类开发区,吸纳带动更多就业。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促进农民实现线上就业、抱团发展、就业增收。

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定发展增加就业。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和用工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持续开展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百县提升行动,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持续减轻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负担,加大融资支持,加强普惠金融服务,激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活力,增强就业岗位创造能力。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生态,取消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支持劳动者创办投资小、见效快、易转型、风险小的小规模经济实体。

第三节  支持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

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吸纳就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就业需求。健全数字规则,强化数据有序共享和信息安全保护,加快推动周口数字产业园、周口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支持县(市、区)开展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促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工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转型赋能,创造更多数字经济领域就业机会。推广在线服务、共享服务、无人服务等发展新模式,培育平台经济新业态,推进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带动更多劳动者依托平台就业创业。

建设周口智慧岛双创载体引就业。顺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经济发展趋势,着力构建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众创空间,推动各类高端要素资源集聚,提供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形成一流的创新生态小气候,将周口智慧岛建成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科创空间和初创企业、科创团队创新创业孵化器,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区和创新创业引领区。

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破除各种不合理限制,建立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传统行业跨界融合、业态创新,增加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就业机会。依据城市空间规划,合理安排就业空间,预留自由市场、摊点群、流动商贩疏导点等经营服务网点,科学设定辖区内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支持劳动者创业增收。建立完善适应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引导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规范平台企业用工,明确平台企业劳动保护责任。健全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开发新职业,加强新职业培训。

专栏4: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支持保障计划

1.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水平提升计划以个人经营、非全日制、新就业形态等灵活方式就业的劳动者,在就业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按规定享受各项政策和服务。建立灵活就业岗位信息发布渠道。

2.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提升计划开展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培训,支持新业态平台企业开发相关职业标准和职业培训课程,创新适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培训形式和内容,开展数字资源线上培训服务,支持参加个性化培训。

3.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保障计划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相关政策,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鼓励用工企业以商业保险方式为灵活就业人员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多层次保障。推进新业态领域行业集体协商,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较为集中的职业(工种)市场工资价位。

第四节  着力提高重点地区就业承载力

推动重点地区就业协同发展。紧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战略合作,对接先进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沙颍河通江达海优势和郑阜高铁快速通道优势,加快平漯周高铁、支线机场建设,构建更加便捷顺畅的公铁水空四位一体交通体系,强化周口在平原对接长三角桥头堡和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产业链,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人文、经贸合作,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有效集聚。

培育返乡经济打造新的就业增长极。坚持把返乡经济与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稳定就业等重大战略和重点工作相衔接,完善支持返乡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县乡村联动发展,促进产镇融合、产村一体,在一县一主业、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基础上,逐步构建特色更加突出、品牌更加丰富、规模更加集聚的返乡经济新格局。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依托开发区,加快新建改建一批返乡创业园、产业转移园等项目,不断完善园区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推动返乡创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布局,促进土地集约利用、资源集合共享、企业关联共生。鼓励引导返乡创业企业,指导返乡企业选准优势,根据各县(市、区)产业特点和龙头企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本地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大盘子,打造返乡经济新的就业增长点。

推动县域就业协调发展。加快提升县域经济,大力实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行动,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农村二三产业集聚发展,打造有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县城流动集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扩大县城就业需求。坚持以城带乡,引导特色小城镇发展,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和民俗文化等魅力小镇,把乡镇建设成为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区域中心。

第九章  强化创业带动就业作用,放大就业倍增效应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四位一体创业扶持体系,持续推进双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

第一节  优化创业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效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分类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和省内外互通互认。用好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更多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

加大创业政策供给。落实场地支持、租金减免、税费优惠、创业补贴、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降低创业成本,提升初创企业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破解企业用地、融资、人力资源保障等瓶颈。优化政策落地机制,做好政策解读、推送、答惑,建立政策落实考核机制。压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推进创业资源开放共享强化各行业龙头企业在市场拓展、产业链协同、带动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方面的作用,实施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专项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向中小微企业开放资源、场景、应用和需求,打造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建立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鼓励高校学生参与创业实践。鼓励各地建立创业联盟,将土地、资金、人力、信息等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孵化机构与服务机构合作创新,提高创业资源配置效益,建设形成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

第二节  提升创业能力

强化创业培训。完善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创业辅导四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扶持机制。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健全并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业者自主选择的创业培训工作机制。促进创业培训机构发展,加强定点培训机构动态管理和质量评估,打造一批更高水平、更有影响力的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一支覆盖各类培训课程的创业培训讲师队伍。扩大创业培训规模,强化培训绩效管理,提升创业培训质量。鼓励支持各级公共就业训练中心积极参与创业培训。

加大创业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扶持长效机制,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提供场地、租金减免、创业补贴政策扶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充分发挥担保机构与经办银行合作优势,降低贷款门槛,优化办理程序,提高贷款便利度和政策获得感。持续实施大众创业惠民工程,稳定和提高创业担保贷款发放总量。继续开展大众创业扶持项目评审认定工作,对符合我市产业政策方向的小微企业给予资金支持。拓展创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健全投资生态链,更好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作用,加大对初创期、种子期企业投入。     

培育发展创业载体。建设特色化、标准化、专业化的高质量创业平台载体。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相互接续的创业平台支持链条。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模式,支持大企业与地方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提高利用率。评选认定一批省、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返乡创业示范园区,择优推荐参评国家级示范基地,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创建,发挥示范带动引领作用。支持县(市、区)建设返乡创业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提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

加强创业服务辅导。加强服务队伍建设,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等服务。组建周口市创业大众导师团,健全创业导师专家团工作机制和常态化服务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到基层开展政策解读、创业项目推荐、信息咨询等创业服务。大力开展创业服务进基层、进高校专项活动,推进创业导师与初创企业一对一结对服务。组织各类创业大赛和创业推进活动,培育构建区域性创业生态系统。

第三节  激发创业活力

鼓励引导各类群体投身创业。支持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科研人员等返乡入乡创业。实施乡村企业家、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返乡入乡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带头示范作用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队伍。实施大学生创业支持计划、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提高大学生创业参与率。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制度。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创业人才。大力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一批创业拔尖人才。加大创业人才引进力度,为高层次人才来周创业提供便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激励和保障。

积极营造大众创业氛围。举办周口市创业创新大赛,全力参与河南省豫创天下”“凤归中原等创业大赛和创业推进活动,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和返乡创业示范县评选活动,选树创业典型和百名创业之星,营造浓厚创业创新氛围。广泛宣传创业政策、创业事迹、创业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讲好周口创业故事。

专栏5:返乡入乡创业工程

1.返乡入乡创业园整合提升工程。依托开发区以及各类创业载体平台,加强布局优化、资源整合,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功能完备、环境优良的返乡入乡创业园。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

2.返乡入乡创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支持各地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周籍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建立创业服务联盟、专家服务团队。鼓励各地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和区域特色,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培育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产业全链条一体发展的产业集群,打造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经济圈。

3.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引领工程。持续开展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项目评选认定活动,开展好凤归中原返乡创业大赛,组织返乡创业之星评比表彰,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文化。

4.创业孵化基地(园区)项目建设。支持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园区、返乡创业园等申报国家级、省级示范基地,力争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创建一个国家级或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新型孵化平台。

 5.创建就业创业示范。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创建。

第十章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增强就业保障能力

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托底帮扶相结合,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稳住就业基本盘。

第一节  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围绕我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创造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就业岗位。鼓励各类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各种形式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基层工作激励政策,统筹实施各类基层服务项目,畅通基层成长发展通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和城乡基层就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乡村建设行动和基层治理,扩大基层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农业技术等领域就业空间。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健全覆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全过程的就业服务体系,搭建综合性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提升计划,加强全程化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加大就业实习见习实践组织力度,提供更多管理、技术、科研类见习岗位,开展大规模、高质量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见习,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实训,提升适应市场需要和职业发展的能力。拓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采集渠道,逐一摸清就业需求,推送政策清单、服务项目清单、招聘活动清单,做好100%联系,100%服务。提供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实施大学生就业三级市场体系建设计划,促进省校、校校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精准组织线上线下就业服务活动,举办行业性、区域性、专业性专场招聘。实施就业创业工作队伍培优计划,发挥高校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和河南省职业指导师专家团作用,强化择业就业观念引导,推动高校毕业生积极理性就业。开展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宣传活动。

专栏6: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1.岗位拓展行动实施高校毕业生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指导国有企业健全公开、竞争、择优的市场化招聘制度。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等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开发一批社区服务、科研助理、社会组织就业岗位。支持大学生参军入伍,提高高校毕业生新兵补充比例。

2.就业能力提升行动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广泛组织大学生实习锻炼。实施就业见习计划,依托各类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具有代表性、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和青年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力争到2025年打造5个国家级、20个省级、150个市级就业见习基地。

3.精准服务行动持续开展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民营企业招聘月、金秋招聘月等就业专项活动,组建专业化就业创业导师队伍推出线上直播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职业规划、职业体验、求职指导等服务举办好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

4.创业引领行动强化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培训,打造一批就业创业特色课程。通过举办就业创业大讲堂、政策解读、实践指导等,打造一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活动品牌。加强周口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建设。             

第二节  加大对城镇青年就业的支持力度

为城镇青年创造多样化就业机会。统筹做好城镇青年(主要包括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青年、转岗青年职工等,下同)就业工作。在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开发更多适合城镇青年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城镇青年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领域就业创业。支持城镇青年到人才紧缺领域就业。

增强城镇青年职业发展能力。实施青年工匠技能提升计划,常态化开展导师带徒、行业沙龙、知识竞赛、学习交流等活动。发挥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产业企业园区、青年之家、青年活动中心等各类平台作用,支持城镇青年参加职业指导、职业体验、创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打造适合城镇青年特点的就业服务模式,畅通信息服务渠道,提高择业精准度。

强化城镇青年就业帮扶。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对城镇长期失业青年开展实践引导、分类指导和跟踪帮扶,促进其进入市场就业创业。将劳动精神、奋斗精神融入指导和实践,引导城镇青年自强自立。为城镇困难失业青年提供就业援助。

第三节  加强退役军人就业保障

落实退役军人安置制度。科学制定安置计划,改进岗位安置办法,推进落实安置政策,规范接收安置程序,提高安置质量。优化安置方式,引入市场化运行模式,强化多渠道、多元化安置。推广直通车式安置,健全阳光安置工作机制。鼓励到城乡基层安置。

支持退役军人自主就业。将退役军人按规定纳入现有就业服务、教育培训等政策覆盖范围。探索推广先入校回炉、再就业创业模式,鼓励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报考高职学校,落实招收、培养、管理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探索民营企业吸纳退役军人就业机制,促进退役军人到民营企业就业。深化权威推荐、自主选择的企业合作就业模式。实施兵支书协同培养工程,推动退役军人在乡村就业。加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实名台账,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就业服务功能,及时提供针对性服务。

第四节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稳定和扩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建立健全市际劳务协作长效机制,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合作,持续做好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强劳动力跨区域精准对接,搭建用工信息对接平台,建立常态化的跨区域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培育和发展乡镇、村级劳务组织和经纪人,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培育一批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效果好的劳务品牌。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健全农村劳动力常态化服务机制。发挥村级信息采集员机制功能,夯实监测分析基层基础。持续开展春风行动专项服务活动,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送岗位下乡进村入户等活动。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评选认定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在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设立劳务服务站。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依托县域经济、乡村产业、返乡入乡创业,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岗位。扶持就业容量大、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重大投资项目、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交通、水利、文化旅游、林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广泛组织当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农村低收人口参与工程建设以及建成后的维护运营,并及时足额发放以工代赈劳务报酬。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农民工市民化行动,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制度,不断提升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重点促进县域内稳定就业生活的农民工市民化。扩大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进完善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政策,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加强宣传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

专栏7:劳务品牌促就业计划

1.劳务品牌发现培育计划推进一县一品牌建设,分类型、分领域发现培育劳务品牌,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劳务品牌。

2.劳务品牌发展提升计划参与豫见·省外活动,健全劳务品牌长期稳定劳务输出渠道,多形式开展劳务品牌从业人员就业推荐活动,努力把劳务品牌打造成就业名片。健全劳务品牌质量诚信评价体系,维护劳务品牌良好声誉和形象。

3.劳务品牌壮大升级计划依托返乡入乡创业园、返乡入乡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等创业载体,建设劳务品牌特色创业孵化基地。以劳务品牌龙头企业为引领,组建行业内、区域内劳务品牌联盟,打造产业集聚、定位鲜明、配套完善、功能完备的劳务品牌特色产业园区。

4.劳务品牌宣传推广计划定期开展劳务品牌征集,组织劳务品牌竞赛,选树具有影响力的劳务品牌项目,推出劳务品牌创立人、传承人、领军人以及形象代言人等典型人物。开展劳务品牌展示交流活动,举办劳务品牌专业论坛。

第五节  统筹其他重点群体就业

稳定脱贫人口就业。健全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帮扶长效机制,保持脱贫人口就业领域的扶持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将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作为优先保障对象,稳定外出务工规模。支持脱贫地区大力发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继续发挥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卫星工厂等就业载体作用,为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创造就地就近就业机会。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积极引进适合当地群众就业需求的劳动密集型、生态友好型企业(项目),增加本地就业岗位,组织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实施集中帮扶。支持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参加以工代训等补贴性技能培训。

持续开展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完善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零就业家庭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一人一档 一人一策精细化服务,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对就业帮扶效果的跟踪与评估,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落实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制度。开展就业援助月等各类帮扶活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范围,落实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

促进其他群体就业。统筹做好妇女就业工作。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强化大龄劳动者就业帮扶和权益保护,制定完善保障措施,及时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支持。持续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人员转岗再就业。

专栏8: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帮扶行动

1.就业服务站建设计划厚植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专项行动。拓宽农村劳动力流动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优质农民工就业服务。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大规模开展以农民工为主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使农民工普遍得到一次就业技能培训或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2.劳务输出计划将搬迁群众作为重点输出对象,为有集中外出务工需求的提供便利出行服务,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合作,拓宽搬迁群众外出就业渠道。

3.精准帮扶计划。规范就业困难人员进入和退出机制,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推动政策应享尽享。强化一对一就业服务,实施岗位对接、技能培训、政策落实全程跟踪反馈。按需开发储备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

第十一章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

整合优化各类就业服务保障资源,完善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加强就业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应对机制建设,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水平。

第一节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健全户籍地、常住地、参保地、就业地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失业登记、职业介绍等服务覆盖全体城乡劳动者。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注册地、经营地、用工地免费享受劳动用工咨询、招聘信息发布等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便利共享。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载体建设。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街道(乡镇)、社区(村)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合理配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加强职业指导、职业信息分析、创业指导等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建立公共就业服务训练基地,面向公共服务对象开展就业训练。组织动员各类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参与提供公共就业服务,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

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完善设施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等指导性标准,统一公共就业服务视觉识别系统,统一就业创业业务流程和规范。加快推进河南省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在周口推广应用,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移动终端、自助平台延伸,打造集政策解读、业务办理、求职招聘等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公共就业服务需求分析、社会满意度调查和第三方评估。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创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

专栏9:公共就业服务提质工程

1.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计划规划建设周口零工市场,支持灵活需求较多县(市、区)建设零工市场。整合市人才市场和劳动力资源市场,打造功能齐全的劳动力市场。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一批专业性的人才市场、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

2.就业服务基层基础能力提升计划在人口密集的村和社区设置就业服务站,健全15分钟就业服务圈。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就业服务相关学科专业。组织就业专家服务团,开展服务下乡、巡回指导等活动。

3.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信息化智慧化提升计划依托河南省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中原人才网等平台,推动实现各类就业创业业务、求职招聘信息全共享和联网发布,推进就业补助资金网上申报、网上审核、联网核查。

4.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计划构建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全统一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管理平台,配合实现全省公共人才服务机构一套系统、一套流程,省内各级人才机构业务一点存档、多点服务。加快档案数字化工作,实现全部纸质档案数字化。

5.重点企业用工常态化服务保障行动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选择一批带动就业能力强、用工规模大的重点企业,强化重点企业用工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公共就业服务联席制度,设立人社服务专员,实施定点服务,通过专场招聘、劳务协作、共享用工等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

6.专项招聘服务系列行动。持续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系列专项服务活动,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提升精准化服务能力,促进供需匹配。

    7.充分社区创建活动。力争打造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2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10个,市级充分就业社区20个。

第二节  健全监测预警机制

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调查体系。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立体化的就业失业监测信息化网络,逐步实现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主体和劳动者个体全覆盖,全面反映就业增长、失业水平、市场供求状况。完善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统计方法,探索进行就业质量、就业稳定性等方面的分析。做好市级调查失业率调查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城镇实名制就业、调查失业率、重点企业用工、职业供求分析、失业风险预警等指标统计监测,强化第三方数据质量核查机制,提升综合分析应用能力。推进大数据在就业统计监测领域的应用。

增强风险预警预判能力。健全就业形势科学研判机制,完善就业失业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形势感知、分析研判和科学决策水平。深入研究技术进步、人口结构变化等对就业失业的影响,及时分析预测就业市场变化。完善企业规模裁员减员及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加强风险评估,适时发布失业预警信息。规范企业裁员行为,防止出现大规模裁员。推动县级以上政府进一步完善失业风险预警制度。

专栏10:就业失业统计监测调查能力提升计划

1.建设全劳动力资源信息健全跨地区、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将全劳动力资源信息采集入库,加强与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国家人口信息之间的数据比对联动,实现信息动态更新。

2.构建广覆盖的监测网络加强移动通信、网络招聘、工业用电、企业征信等大数据应用,健全就业大数据监测系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县(市、区),建立定点下沉、信息直报的监测点联络制度,跟踪监测经济运行、就业失业、工资收入、劳动力流动等变化趋势。

3.健全失业动态监测机制科学筛选监测企业样本,优化企业样本结构,按月分析监测企业岗位变化情况,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加强对重点行业、支柱产业中企业岗位流失情况的动态监测,做好数据分析应用工作,为研判就业失业形势提供数据支撑。

4.完善劳动力调查制度扩大劳动力调查样本规模,做好各地调查失业率统计工作,加强劳动力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

5.建立就业岗位调查制度完善落实重点企业用工监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机制。开展就业岗位调查试点,细分区域、行业等,按月调查各类用工主体岗位空缺和用工需求,逐步建成就业岗位调查制度。健全就业形势科学研判分析机制,监测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了解就业增长、失业水平、市场供求等状况。

第三节  全面强化风险应对处置

健全风险应对处置机制。建立政策储备和风险应对预案制度。加强规模性失业风险应急处置,设立市级就业风险储备金,由市财政部门统筹安排。允许困难企业在与职工协商一致基础上,采取依法调整工作时间安排、薪酬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指导企业依法依规裁员。

完善失业保障体系。调整优化失业保险扩围、促进企业稳岗、支持参保职工技能提升等政策,进一步畅通申领渠道,提高政策受益率。提高失业保险基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保生活基本功能作用,有效发挥防失业、促就业功能作用。畅通失业人员求助渠道,建立失业人员常态化帮扶机制,实现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生活保障联动。

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的影响。推动建立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对就业影响的跟踪研判和协同应对机制,避免其就业替代效应短期内集中释放。加快构建不同行业、不同业态间的转岗机制,加快劳动者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应用适应性、储备性培训,提升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术通用技能,充分放大其就业创造效应。

第十二章  优化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收入和权益保障水平

营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促进平等就业,改善劳动者就业条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提高劳动者岗位待遇,增进劳动者获得感和满意度,让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第一节  增加劳动者就业获得感

合理增加劳动报酬。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实现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健全劳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实施企业薪酬指引计划。完善工资指导线、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和工资总额管理政策。探索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

营造良好劳动就业环境。健全劳动标准体系,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等标准。推进就业场所无障碍环境改造,为残疾人就业创造必要的劳动保障条件。实施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工伤预防联防联控机制。加强职业病防治知识宣传,降低职业病发病率,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推进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推动简单重复的工作环节和危繁脏重的工作岗位尽快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加快重大安全风险领域机器换人。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聚焦风险高、事故易发多发的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治理,推动企业建立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保障劳动者人身生命安全。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攻坚行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促进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提高参保率。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完善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工作体系,合理构建全市康复网络。完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优化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加快推动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

第二节  促进平等就业

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深化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同步推进户籍制度、用人制度、档案服务改革,加快破除妨碍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化配置和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搭建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形成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拓展基层人员发展空间,加大对基层一线人员激励力度。

努力消除就业歧视。建立劳动者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就业机制,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逐步消除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身份、残疾、宗教信仰等各类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或就业歧视,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和大龄、妇女劳动者等权益保护,为因生育中断就业的女性提供再就业培训公共服务,将生育友好作为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和家庭关系的措施,依法确定有利于照顾婴幼儿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和联合约谈机制,及时纠正含有歧视内容和不合理限制的招聘行为。健全司法救济机制,落实平等就业权纠纷案由要求,依法受理涉及就业歧视的相关起诉。

第三节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建立符合企事业单位特点的争议预防调解机制,健全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调解制度。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专业性行业性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加强仲裁标准化建设,优化调解、仲裁、诉讼衔接机制,逐步统一裁审受理范围和法律适用标准。完善仲裁准司法制度体系,加强调解仲裁机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提升案件处理水平和服务当事人能力。

扎实做好劳动权益保障。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依法查处招聘过程中的虚假、欺诈现象,强化劳务派遣用工监管。健全劳动合同制度,鼓励企业与劳动者签订长期或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劳动用工指导。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大力推动河南省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系统在建工程项目全覆盖,持续推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推进智慧劳动保障监察系统建设,强化大数据分析能力和监控预警功能,提高执法效能。

第四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实施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动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制度实施,推进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协调数字化,巩固提高集体协商覆盖面和实效性。推动出台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加快劳动关系协调员队伍建设。加强劳动关系形势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完善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健全政府、工会、企业代表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和服务,推动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新机制,提高企业与劳动者沟通协商的制度化程度。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引导中小企业依法成立工会组织,在中小企业集中的地方推动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

第十三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加强统筹协调,凝聚工作合力,完善保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圆满完成。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职业教育、就业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全面贯彻党的就业工作方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第二节  强化组织协调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促进人才、教育、就业、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协同,充分发挥系统效应和整体效能。完善各部门职责职能,强化政策协同关联,要素顺畅流动,形成各环节分工明确、执行畅通无阻、部门协同配合的实施状态,形成协同推进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加强规划的宣传解读,抓好新媒体建设和运用,拓宽宣传渠道,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凝聚共识、动员力量,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舆论氛围。

第三节  强化资金保障

更好发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对本规划的支撑。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加大对人才、人力资源开发、就业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规划实施与财政预算的衔接协调机制,各级财政按规定对规划实施予以支持。加大人才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就业创业专项资金投入,盘活存量财政资金,优化投入结构。积极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在人才服务、就业创业服务、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积极投入资金,保障人才、技能培训、就业重大项目实施。

第四节  健全实施机制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制定本规划实施任务分工方案,细化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建立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督导评估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建立规划计划衔接机制,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及效果的评估,推进以评估为依据的政策改进,及时总结推广政策实施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强化监督检查,层层压实责任,抓好任务落实。

 


责任编辑:管理员